100%

  ●雅堂文集卷三

  ·臺灣漫錄目次·

  延平祠記…………………………………………………………………………(一四○)

  寧靖王笏…………………………………………………………………………(一四二)

  鄭氏故物…………………………………………………………………………(一四二)

  劉國軒碑…………………………………………………………………………(一四二)

  釋華佑遺書………………………………………………………………………(一四三)

  龍渡滄海…………………………………………………………………………(一四四)

  草雞………………………………………………………………………………(一四五)

  文山秀氣…………………………………………………………………………(一四五)

  石刻………………………………………………………………………………(一四六)

  大肚刀……………………………………………………………………………(一四六)

  三保薑……………………………………………………………………………(一四七)

  鐵砲………………………………………………………………………………(一四七)

  瓦瓶………………………………………………………………………………(一四八)

  綠珊瑚……………………………………………………………………………(一四八)

  唐琴………………………………………………………………………………(一四八)

  宋錢………………………………………………………………………………(一四九)

  右旋螺……………………………………………………………………………(一四九)

  荷蘭甕……………………………………………………………………………(一五○)

  螺溪硯……………………………………………………………………………(一五○)

  竹如意……………………………………………………………………………(一五○)

  斗鏤樹……………………………………………………………………………(一五一)

  金荊癭……………………………………………………………………………(一五一)

  酒樹面木…………………………………………………………………………(一五一)

  雞距番……………………………………………………………………………(一五二)

  古橘岡……………………………………………………………………………(一五二)

  蛇人………………………………………………………………………………(一五三)

  大蝶………………………………………………………………………………(一五四)

  巨魚………………………………………………………………………………(一五四)

  海鏡………………………………………………………………………………(一五五)

  愛玉凍……………………………………………………………………………(一五五)

  筆筒木……………………………………………………………………………(一五六)

  火秧………………………………………………………………………………(一五七)

  茈薑………………………………………………………………………………(一五七)

  貝塚………………………………………………………………………………(一五七)

  石器………………………………………………………………………………(一五八)

  怪物………………………………………………………………………………(一五八)

  奇鳥………………………………………………………………………………(一五九)

  占驗………………………………………………………………………………(一五九)

  九降………………………………………………………………………………(一六一)

  火臺………………………………………………………………………………(一六一)

  騎秋………………………………………………………………………………(一六二)

  咸雨………………………………………………………………………………(一六二)

  乩詩………………………………………………………………………………(一六三)

  一犬一馬…………………………………………………………………………(一六三)

  蚩尤………………………………………………………………………………(一六四)

  石敢當……………………………………………………………………………(一六四)

  紫姑………………………………………………………………………………(一六五)

  田元帥……………………………………………………………………………(一六六)

  開漳聖王…………………………………………………………………………(一六六)

  臨水夫人…………………………………………………………………………(一六七)

  蠶娘………………………………………………………………………………(一六八)

  龍碩………………………………………………………………………………(一七八)

  峽蝶枝……………………………………………………………………………(一六九)

  旋風………………………………………………………………………………(一六九)

  彗星………………………………………………………………………………(一七○)

  南吼………………………………………………………………………………(一七○)

  海眼………………………………………………………………………………(一七一)

  湧山………………………………………………………………………………(一七一)

  蕩纓………………………………………………………………………………(一七一)

  洋更………………………………………………………………………………(一七二)

  破帆………………………………………………………………………………(一七二)

  雙冬………………………………………………………………………………(一七二)

  寄居螺……………………………………………………………………………(一七三)

  比目魚……………………………………………………………………………(一七三)

  東番………………………………………………………………………………(一七三)

  婆娑洋……………………………………………………………………………(一七四)

  毘舍耶……………………………………………………………………………(一七五)

  橫洋………………………………………………………………………………(一七五)

  五色水……………………………………………………………………………(一七五)

  八卦水……………………………………………………………………………(一七五)

  師泉………………………………………………………………………………(一七六)

  父母會……………………………………………………………………………(一七六)

  唐山客……………………………………………………………………………(一七六)

  國姓魚……………………………………………………………………………(一七六)

  螺杯………………………………………………………………………………(一七七)

  覺羅………………………………………………………………………………(一七七)

  西施舌……………………………………………………………………………(一七七)

  倒掛鳥……………………………………………………………………………(一七七)

  野牛………………………………………………………………………………(一七八)

  石虎………………………………………………………………………………(一七八)

  黃羊………………………………………………………………………………(一七八)

  白猿………………………………………………………………………………(一七八)

  醋鱉………………………………………………………………………………(一七九)

  空青………………………………………………………………………………(一七九)

  馬寶………………………………………………………………………………(一七九)

  木蓮………………………………………………………………………………(一七九)

  松蘿茶……………………………………………………………………………(一七九)

  迎年菊……………………………………………………………………………(一八○)

  荔支………………………………………………………………………………(一八○)

  西瓜………………………………………………………………………………(一八○)

  文旦………………………………………………………………………………(一八一)

  紅薯………………………………………………………………………………(一八一)

  神木………………………………………………………………………………(一八一)

  古梅………………………………………………………………………………(一八一)

  老檨………………………………………………………………………………(一八二)

  婆羅蜜……………………………………………………………………………(一八二)

  黃竹筍……………………………………………………………………………(一八二)

  賽花………………………………………………………………………………(一八二)

  煙火………………………………………………………………………………(一八三)

  弄猴………………………………………………………………………………(一八三)

  乞龜………………………………………………………………………………(一八三)

  吹螺………………………………………………………………………………(一八三)

  含蕊傘……………………………………………………………………………(一八四)

  孔明燈……………………………………………………………………………(一八四)

  香腳………………………………………………………………………………(一八四)

  鐵船………………………………………………………………………………(一八五)

  古甕………………………………………………………………………………(一八五)

  斷碑硯……………………………………………………………………………(一八五)

  匕首………………………………………………………………………………(一八六)

  廈海城隍…………………………………………………………………………(一八六)

  軍大王……………………………………………………………………………(一八六)

  蛇郎君……………………………………………………………………………(一八六)

  ·延平祠記

  牡丹之役,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視師臺灣。及平,奏建明延平郡王祠,春秋致祭,從臺灣人士之請也。祠在臺南府治。時幕客某曾撰碑記一篇,尚未刻石。文雖排偶,而奇倔之氣見於行間。余恐其久而失也,為錄於左。唯某之姓名籍貫不詳,他日有知,當表出之。

  夫金甌委地,金陵之王氣方終;玉璽歸東,子氏之山河不改。五王龍種,一去無歸;四鎮沙蟲,六軍悉化。二十萬熊羆勁旅,爭拔幟以依劉;五百人豺虎背嵬,誰鳴環而思宋。而乃手搖大戟,足履欃槍,張我空拳,嘔臣心血,以蚍蜉蟻子之眾,思撼泰山,驅村野市井之人,使當大敵;卒能威傾兩島,力抗金師,增勝國之光輝,奉故主之正朔,存君臣之大義,割父子之厚恩。伊古以來,未之有也。遐哉其有明賜姓之延平郡王乎!

  當夫龍飛絕塞,鹿走中原,一局崖山,非復趙家之土,千年蜀魄,空悲望帝之魂。起子儀於九原,徒嗟朿手;生淮陰於此日,彌費勞心。王乃生成血性,激發天良,仿溫太真之絕裾,為祖士雅之擊楫。艨艟千艘,固金、廈之藩籬;士卒萬人,撤漳、泉之門戶。士各有志,豈死君而改初衷?人之無良,胡受恩而忘報效?其意以為明社不復,則此心一日不安,雖惠公執狐突以要子犯,光武使文淵以諭隗囂,而藎念彌貞,忠心益勵,固不以利害易操,安危變節者。

  昔者田橫入海,實抒貞忱;孟昶據蜀,乃乘紛亂。武侯承寄託之重,恢復冀圖;景略受知遇之恩,長才勉竭。然皆誼深君父,情重解推。未有生逢厄運,躬處危邦,受帝昺一日之知,矢豫讓終身之報。滿朝朱紫,屈膝紛紛;一領青衿,雄姿落落。雖拓地之功,終成畫餅;而清邊之禁,已至遷家。究而觀之,海隅一島而已。嗚呼!豈不難哉!

  說者謂王才雖卓越,性實猜疑。致施琅之投誠,任黃梧而見叛。雖將帥有七十二之鎮,而封疆僅數百里而遙。以至逐浪隨波,朝奔夕潰。有類孫恩之窮蹙,略同楊麼之猖狂。不知陰平坐失,非伯約之無謀;天塹橫衝,實吳宮之應沼。天心已去,即萬籲而難回;大廈將傾,豈一木所能任?王之忠,足以爭亡國之氣,而不能攖興國之鋒;足以彌缺憾之天,而不能完破碎之璧。不然,固有受累世之恩榮,擁百萬之師旅,而身事兩朝,迄無一是者,抑又不足以膏王之斧鑕矣。

  說者又謂王名為乾蠱,實戾慈烏,僅知何恃之嗟,不識靡依之痛。況乃翁已膺顯爵,而昆季並受殊恩,自當卷甲來歸,偃戈內附,共敘天倫之樂,同宣翊戴之勳,書竹帛以留青,銘鼎彝而著列,識時為傑,與國同休,豈不毅然大丈夫哉!不知王既以身許國,則不以私卹家。歸吳事魏,非烈士之本心;暮四朝三,寶僉壬之常態。王具勾踐臥薪之心,效劉琨枕戈之志,刺武穆精忠之背,納光弼靴橐之刀,一身尚在,則明祚有一髮之存,一日不死,則漢室之君臣不樂。蓋王所能者人也,所不能者天也;所伸者志也,所不能伸者力也。

  洎乎江南敗歸,由榔走緬,苻堅之勢日蹙,伯顏之燄方張。一隅不足以抗大兵,尺地亦足以資守禦。天誘其衷,闢洪荒於閩海;人假以便,復先世之故皋。方謂端委開基,拓荊蠻之巨壤;曲沃強盛,創兩晉之宏規;而乃此志未酬,大星遽落。孫皓酷虐,劉禪庸愚。至王之孫克塽乃入版圖。天也!

  國家道合中天,運隆下武,通乾象之精,執坤靈之寶,詔列祀典,命建崇祠。此邦地控閩甌,星分斗女,今為劇郡,昔號東寧。往哲邈焉,我靈斯在。升階七尺,儼受社於藩封;復閣重軒,易宏規於草創。冕裳煊赫,尚留晉代之衣冠;榱桷丹青,似聳靈光之崇殿。置中尊於椒桂,垂紱雲敷;申上席於蘋蘩,圓冠兩集。譬如李唐郭令,寶遺隴於中州,蜀漢武鄉,屹崇祠於私奠,庶幾鼎足而三焉。飲水知源,聞風起懦。完人一代,生佛萬家。噫!安得筆燦江花,揮灑勒謝太傅之碣,才如蘇海,淋漓表忠觀之碑?

  ·寧靖王笏

  咸豐間,郡南桶盤棧莊人鋤園,得一玉,黝然無色。適法華寺僧過其地,以數金購歸,攜入市。識者曰:『此明寧靖王之玉笏也』!長尺有八寸,寬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重三斤許。寺僧寶之。值祝融生辰,陳座上,供眾覽。改革之際,為某所得,潛攜去。郡人大憤,籲於官。展轉數月乃歸。命三郊總董寶之。烏乎!余何愛此玉,愛其為寧靖王故物爾。夫王以天潢貴冑,避地東都,明朔既移,閤家殉國,而此笏亦沈淪土中,不復知有故主矣。既得復失,既失復得,郡人之憂喜又何如耶!

  鄭氏故物

  臺中吳鑾旂丈謂:光緒初,有漁者於湖日溪得一玉笏,攜至彰治求售;疑為鄭氏故物,以清制無用笏也。按彰化為半線社番地。永曆二十四年,右武衛劉國軒駐軍討沙轆,而嗣王經亦親討斗尾龍岸番,國軒從。是彰化固鄭氏威稜所至之地,此玉笏或為當時之物而落於水。惜余未見,不敢臆斷。

  劉國軒碑

  國姓莊在臺中轄內,有內外兩莊。內國姓處北港溪畔,距龜仔頭八里,群山環繞,中拓平原。昔為土番部落。永曆二十四年冬,沙轆番亂。右武衛劉國軒討之。大肚番恐,竄於埔里社,逐之至北港溪,駐軍於此。光緒十八年,林朝棟亦駐軍於此。闢草萊,開阡陌,發見一碑,為國軒所建。文曰:『西望華山貴峻巖。華山何事隔深淵?左倉右庫障屏上,北港南溪匯案前。湖海星辰來拱照,蛟龍關鎖去之玄。三千粉黛同分外,八百煙花列兩邊。可惜生番雄霸據,留將此地待時賢』。此則贊揚山川之偉麗者。朝棟見之,改名時賢莊,墾田百數十甲。戊申冬,余至其地,佃多粵人,而家祀延平郡王,然未見此碑。聞在叢莽中。他日當再訪之。

  ·釋華佑遺書

  鄭芝龍據臺時,普陀山僧釋華佑者,精堪輿術,與其友蕭克偕遊臺灣。自蛤仔難入山,歷經番社,年餘,乃出諸羅。所至圖其山川,志其脈絡。克,俠客也,腰弓佩劍,饑則射鹿以食,故無絕糧患。華佑既去,主於安溪李光地家,乞刊其書,未久圓寂。光地好堪輿,愛其書,秘以為寶。閱數世而為某所得,攜至鹿港。某死遂散佚。彰化關帝廳莊蕭氏存六十餘葉,北斗街人某亦有三十餘葉。書雖不全,而其所言多屬奇異。為錄數則:『某日至巴老臣社。番性純良,多識字,能讀孝經、論語。社前有巨石,上刻唐碑兩字,大徑尺。碑文為風雨所蝕,漫不可讀』。又曰:『某日至濁水溪,水大不可涉,乃騎野牛而渡』。又曰:『某日至蘇澳,見鹿入水化為鯊,角猶存』。是其所言,均屬創見。他日苟得其書,當再而刊之,以公之世。

  ·龍渡滄海

  赤嵌筆談謂宋文公登福州鼓山,占地脈曰:『龍渡滄海,五百年後,海外當有百萬人之郡』。今歸入版圖,年數適符;熙熙穰穰,竟成樂郊矣。鼓山之上有石,刻「海上視師」四字,為紫陽所書。近讀邱仙根工部之詩,以為則指鄭氏。然則宋儒亦有讖緯之術矣。

  ·草雞

  讖緯之術,學者不言,而漢儒言之,每多附會。豈天數已定,故為隱語,以神其說;抑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而不可明言之歟?余前讀槎上老舌,載崇禎庚辰,閩僧貫一居鷺門,夜坐,見籬外陂陀有光,連三夕。怪之。因掘地得古磚。背印兩圓花突起,面刻古隸四行。其文曰:『草雞夜鳴,長耳大尾,干頭銜鼠,拍水而起,殺人如麻,血成海水,起年滅年,六甲更始,庚小熙皞,太和千紀』。是書為明季閩縣陳衎所著。至清人得臺之後,王漁洋池北偶談載之,且曰:『雞,酉字也,加草頭、大尾、長耳,鄭字也。干頭,甲字,鼠,子字也,謂鄭芝龍以天啟甲子起海中為群盜也。明年甲子,距前甲子六十年矣。庚小熙皞,寓年號也。前年萬正色克復金門、廈門,今年施琅克澎湖,鄭克塽上表乞降,臺灣悉平。六十年海氛一朝蕩盡,此固國家靈長之福,而天數已預定矣。異哉』!

  ·文山秀氣

  道光間,重修海東書院,曾於西畔掘地,得「文山秀氣」石刻四片,旁有「晦翁」二字,是為朱文公之書。石大各二尺餘,不知何時流落至此。府學教授楊希閔記之,並於書院牆上。今已亡。

  ·石刻

  臺灣舊志謂:鳳山相傳昔年有石忽自開,內有讖云:『鳳山一片石,堪容百萬人,五百年後,閩人居之』。而福建通志亦謂:佃民墾田得石碣,內鐫『山明水秀,閩人居之』。按二石均不言所在。若果有此,則漢族之居臺已久。否則;齊東之語爾。

  ·大肚刀

  埔里社處萬山之中,今之化番,多來自外。有大肚番者,原居半線,為劉國軒所逐,乃竄於此。族中有一古刀,為元代之物,云其祖所遺,秘不示人,祭時始陳席上。按元史至元二十八年,命海船副萬戶楊祥以六千軍伐瑠求,自汀路尾澳舟行,至日巳時,海洋中正東,望有山長而低者,約去五十里,祥言為瑠求國。乘小舟至山下,以人眾,不敢上岸。命軍官劉潤等二百餘人,以小舟十一艘載軍器,領三嶼人陳輝者登岸。岸上人不諳三嶼人語,為其殺死者三人,遂還至澎湖。夫瑠求者臺灣也。今以地勢考之,所謂山長而低者,似大肚山。當隋之時,波羅檀為海濱高原;則元之時,大肚山當在海隅,而梧棲為海也。夫梧棲為從前互市之口,商船市舶可入市旁,今流沙日淤,積為平陸,距海已二十里,此三十年來事也。滄桑之變,已覺其速。若在千載以前,則大肚山必為海中沙汕,蠣蚌之殼猶有存者。舊志謂沙轆番族大勢強,為劉國軒所滅,僅餘五人逃匿海口。沙轆在大肚山麓,與大肚番同種。是元之時,大肚番為一方之雄,怙其勢力,故敢殺元之兵而奪其刀,以傳示子孫,至今猶寶之也。

  ·三保薑

  香祖筆記謂鳳山縣有三保薑,相傳明初三保太監所植,可療百病。臺灣志略亦曰:明大監王三保植薑山上,至今尚有產者。有意求覓,終不可得。樵夫偶見,結草為記,次日尋之,弗獲。故得者可療百病。又曰:太監王三保舟至臺,投藥水中,令土番染病者於水中洗浴即愈。按明初中官入臺,諸書所載,成為鄭和,或為王三保,皆永樂時奉使西洋者。岡山在鳳山縣轄,距郡東三十里,是其來臺,且至內地,非僅取水赤嵌也。

  ·鐵砲

  赤嵌筆談謂雞籠城貯鐵砲,明崇禎三年鑄。據是則明季防海,不特戍兵澎湖,且遠至雞籠矣。

  ·瓦瓶

  諸羅縣志謂:鄭氏時,目加溜灣開井,得瓦瓶。識者云,是唐宋以前古器。惜其物不傳,亦不知瘞自何時。開闢之先,又何得有此瓶而瘞之也。按目加溜灣,番社名,在今嘉義縣轄。

  ·綠珊瑚

  綠珊瑚一名綠玉。樹多亞枝,而無花葉,色綠可愛。臺南沿海植以為籬。或云種自呂宋。張鷺洲侍御詩曰:『一種可憐籬落下,家家齊插綠珊瑚。想從海底搜羅日,長就苔痕潤不枯』。

  ·唐琴

  淡水洪逸雅茂才藏有古琴一張,為竹塹林鶴山先生之物。沒後流落,逸雅得而寶之。焦桐有知,亦可無憾。琴為唐代所制,上刻篆文「萬壑松」三字,是其名也。又有「神而明之」四字,亦篆文。其下有三銘:一曰『潛園主人平生真賞』;一曰『希元林氏,一字次崖』;一曰『林氏子孫永寶用之』。而鶴山亦自銘其背曰:『此琴制自唐肅宗至德二年。質堅如玉,練紋作牛毛梅花斷,撫之音韻清揚而遠,洵千里彝器也。本同安理學家次崖先生所藏,因遭兵燹,歸登瀛陳氏,傳五葉,予乃購得之。夫石泐金寒,物久必弊;茲豈有神物護持,故得此不壞身耶?如顯慶車存,如靈光殿峙,張此以和古松,共諧宮徵。咸豐癸丑中秋,銘於香石山房。占梅鶴山氏並書』。

  ·宋錢

  海東札記謂:臺地多用宋錢,如太平、元祐、天興、至道等年號。錢質小薄,千文貫之,長不盈尺。相傳初闢時,土中掘出古錢千百貫。或云來自粵東海舶。余往北路,家僮於笨港海泥中得古錢數百,肉好深翠,古色奇玩。乃知從前互市,未必不取道此間,畢竟邈與世絕矣。按笨港即魍港,一名北港,在雲林縣西。曩為海舶出入之口。宋時貿易即在於此,故以北港名臺灣也。讀史方輿紀略曰:澎湖為漳泉門戶,而北港則澎湖之唇齒;失北港則唇亡齒寒,不特澎湖可慮,則漳、泉亦可憂。北港在澎湖東南,亦謂之臺灣。是臺灣之與中國交通已久,惜乎史文缺載,不得其詳。而舊時作志者又不殫心考究,遂致沉淪不顯,寧不可嘆!

  ·右旋螺

  林爽文之役,大將軍福康安平臺,特頒內府大吉祥右旋螺,以利渡海。及歸,命藏福建藩庫凡將軍、總督巡臺及冊封琉球,佩之行。聞此螺為清初朝鮮所貢。辛亥革命之後,不知尚存歟?

  ·荷蘭甕

  牡丹之役,建安平砲臺,曾於王城下掘得古甕數十,大可二三升,色白而粗,似為荷人貯藏火藥之器。余存其一。

  ·螺溪硯

  己未冬十月,有竹滬人朱興明者,攜一螺溪硯至臺南玄武廟前求售,索價三百金,云為寧靖王所遺。硯大尺有二寸,背有銘,旁刻「術桂」,筆畫秀勁,為王所書。友人陳明沛見之,謂銘凡六十餘字惜未錄存。後為室谷信太郎以二百三十金購去,聞已轉贈後藤棲霞矣。按西螺溪石硯載,於彰化縣志。其石有金砂、銀砂之別。鄭氏之時,西螺尚在榛莽,而取石作硯,傳之藝林,可補舊志之缺。

  ·竹如意

  沈斯庵太僕以明室之遺老,作東都之寓公;臺灣文獻,推為初祖。斯庵有竹如意一柄,長約二尺,上刻篆文「斯庵」二字,古澤可鑑。今西大龍得於新竹,攜至臺南示餘。大龍為曹洞宗布教師,能詩嗜酒,深以為寶。

  ·闘鏤樹

  隋書流求傳謂:流求多鬥鏤樹,似橘而葉密,條纖如發之下垂。按流求則今臺灣,而鬥鏤樹以狀觀之,似為榕樹。蓋以臺地多榕,今其在者,尚有數百年前物。

  ·金荊癭

  唐張鷟朝野僉載謂:隋帝令朱寬征留仇國,還,得金荊癭數十片。木色如真金,密緻而文采盤錯,有如美錦,甚香,極細,可以為枕及案面,雖沈檀不可及。按金荊癭即花樟。臺灣多樟,有經千數百年者,根干成癭,鋸而為片,自成文理,且有山水、花木、鳥獸之形,色黃而澤。樟性香,制器熬腦,出產甚多。唐人不察,誤為金荊。

  ·酒樹面木

  洛陽伽藍記謂:昭儀寺有酒樹面木。按酒樹疑即椰樹,漿可為酒,亦可生飲。而面木則桄榔。以其皮中有屑如面,可造餅食。唐段公路北戶錄謂:桄榔心為炙,滋膄極美。桄榔臺南多有,未有食者,唯取其葉為帚。

  ·雞距番

  康熙間,仁和鬱永河來臺採磺,著番境補遺,足資修志之助。唯內有雞距番一則,則傳聞之誤爾。其言曰:雞距番足趾槎枒如雞距。性善緣木,樹上往來跳躑,捷同猿狖。食息皆在樹間,非種植不下平地。其巢與雞籠山相近。常深夜獨出,至海濱取水。遇土番往往竊其首去,土番亦追殺不遺餘力。蓋其足趾槎枒,不利平地,多為土番追及。既登樹,則穿林度棘,不可復制矣。臺海釆風圖亦曰:內山絕頂有社曰嘟嘓。其番剪髮、突睛、大耳,狀甚惡,足指如雞爪,上樹如猿猴,善射好殺,無路可通。土人攀藤上下,與近番交易,一月一次,雖生番亦懾焉。惟懼砲火,聞聲則遁。按二說府志均釆入番俗,唯足如雞距,似為談者之誕。生番亦人耳,豈獨賦形之異?蓋以僻處深山,穿林度棘,捷如猿猴,則所居使然也。嘟嘓二字,以音讀之,似太魯閣。太魯閣處東北深山,性獰猛,群番畏之;雖屢遭膺懲,而負其險阻,猶不易制也。

  ·古橘岡

  古橘岡詩序,不知何人所撰,臺灣府志載入叢談。其言曰:鳳邑有岡山。未入版圖時,邑中人六月樵於山。忽望古橘挺然岡頂。向橘行里許,有巨室。由石門入。庭花開落,階草繁榮,野鳥自呼,房廊寂寂。壁間留題詩語及水墨畫跡,纔存各半。比登堂,無所見,惟一犬從內出,見人搖尾,絕不驚吠。隨犬曲折,緣徑恣觀,環室皆徑圍橘樹也。時雖盛暑,猶垂實如碗大。摘食之,瓣甘而香。取一二置諸懷。俄而斜陽照入,樹樹含紅,山風襲人,有淒涼氣。輒荷樵尋路,遍處誌之。至家以語,出橘相示,謀與妻子共隱。再往,遂失其室,並不見橘。連橫曰:武陵人誤入桃源,千古傳為佳話;顧此為靖節寓言爾。岡山屹立郡東,少時曾遊兩次,古剎修篁,境絕清閟,山多荔枝,熟時群猿爭食,未聞有橘。武陵人為漁夫,而此為樵客,遙遙相對,且有移家之志,可謂不俗。豈作者亦欲避秦歟?苟有其地,吾將居之。

  ·蛇人

  臺灣處絕海之上,附麗諸島,若彭佳嶼、火燒嶼、紅頭嶼俱已發見,即後山亦漸開拓。但有野番,而無怪物。如臺灣志略所載蛇人,幾如山經所言,豈窫窳獨陽之類果有其種耶?志略曰:康熙二十三年八月,福建陸路提督萬正色有海舟將之日本,行至雞籠山後,因無風,為東流所牽,抵一山,得暫息。舟中七十五人皆莫識何地。有四人登岸探路,見異類數輩疾馳至,攫一人共啖之。三人逃歸,適遇一人於莽中。與之語,亦泉人。攜之登舟。具言妖物啖人狀,曰:彼非妖,此地之人也,蛇首猙獰,能飛行,然所越不過尋丈。往時余舟至,同侶遭啖,唯余獨存,問何以獨存故,則舉項間一物曰:彼畏此,不敢近爾。視之,雄黃也。眾皆喜曰:吾輩得生矣。出其簏,有雄黃百餘斤,各把一握。頃之,妖物數百風行而來,將近船,皆伏地不敢仰視,逡巡而退。逮後水轉西流,其舟仍回至廈門。

  ·大蝶

  少讀續太平廣記,載明萬曆間有封舟赴中山國,途次澎湖,見一巨蝶,翅長丈餘,掠舟而過。又言海中見一山,徐徐行,數時乃沒,視之始知為大魚。嗚呼!天地之大,何奇不有!吾以耳目之所見者為是,而不見者為非,亦陋矣。

  ·巨魚

  臺灣府志載康熙二十二年夏五月,澎湖有魚狀如鱷,長丈餘,四足,身上鱗甲火炎,從海登陸。眾見而異之,以冥鈔金鼓送之下水。越三日,仍乘夜登山死。而臺灣志略以延平為東海鯨魚,到處水漲、歸東即逝,遂以巨魚登陸為鄭氏滅亡之兆,何其謬耶!

  ·海鏡

  海鏡,蛤類也,生海中,殼圓而薄,一紅一白,色瑩又潔,光可透射;臺人謂之日月蟶,制為窗鏡,明若雲母,故又謂之蠔鏡。從前玻璃未盛時,用之極廣。按嶺表錄異云:海鏡,廣人呼為蠔萊盤,內有小肉如蚌胎,腹中有小紅蟹子,細如黃豆,頭足俱備。海鏡饑則蟹出拾食,蟹飽歸腹,海鏡亦飽。或迫以火,則蟹走出,離腹立斃。或生剖之,有蟹活在腹中,逡巡亦死。又曰:水母,閩人謂之■〈魚壬〉,其形乃渾然凝結一物,有淡紫色、白色者,大者如覆帽,有物如懸絮,俗謂之足,而無口眼。常有蝦寄腹下,咂食其涎。浮泛水上,捕者或遇之,即欻然而沒,以其蝦有所見也。余讀越絕書,謂海鏡腹蟹,水母目蝦,頗疑怪誕,及證所見,始信其然,蓋猶寄生之類也。

  ·愛玉凍

  臺灣為熱帶之地,三十年前無賣冰者,夏時僅啜仙草與愛玉凍。按臺灣府志謂:仙草高五、六尺,晒乾可作茶,能解暑毒。煮爛絞汁去渣,和粉漿再煮成凍,和糖泡水,飲之甚涼。而愛玉凍則府縣各誌均未載。聞諸故老,謂道光初有同安人某居府治媽祖樓街,每往來嘉義,辦土宜。一日,過後大埔,天熱渴甚,赴溪飲。見水面成凍。掬而啜之,冷沁心脾。自念此間暑,何得有冰?細視水上,樹子錯落,揉之有漿,以為此物化之也。拾而歸家。子細如黍,以水絞之,頃刻成凍,和糖可食。或合兒茶少許,則色如瑪瑙。某有女曰愛玉,年十五,長日無事,出凍以賣,人遂呼為愛玉凍。余曾以此徵詠,作者頗多,而林南強兩首尤佳,為錄於後,以補舊乘之不及,且作消夏佳話也。

  其一云:神山石髓黃金液,流入雲根生虎魄。佳人欲制甘露漿,自躡蒙茸竄荊棘。歸來洞口尋玉泉,颼颼兩腋松風寒。交融水乳得真味,便作木蜜金膏看。羅山六月日生火,沈李浮瓜無一可。行人涸鮒望西江,一勺瓊漿真活我。道旁老人發鬖鬖,能語故事同何戡。大千飢渴同病者,更乞菩薩分餘甘。

  其二云:驅車六月羅山曲,一飲瓊漿濯炎酷。食瓜徵事問當年,物以人傳名「愛玉」。愛玉盈盈信可人,終朝釆綠不嫌貧。事姑未試羹湯手,奉母依然菽水身。無端拾得仙方巧,擬煉金膏滌煩惱。辛勤玉杵搗玄霜,未免青裙踏芳草。青裙玉杵莫辭難,酒榭茶棚宛轉傳。先挹秀膚姑射雪,更分涼味月宮寒。月宮偶許遊人至,晧腕親擎水晶器。初疑換得冰雪腸,不食人間煙火氣。寒暑新陳近百秋,冰旗滿目掛林楸。誰將天女清涼散,一化吳娘琥珀甌。

  筆筒木

  筆筒木則婆羅樹。使槎錄謂:婆羅樹中空,四圍摺疊成圓形,花紋斜結,盤屈如古木狀,用貯管城,因其材也。

  ·火秧

  火秧即金剛纂,叢生成樹,三稜有刺,花小而黃,高可及丈。植為籬落,牛羊不敢越。臺人名曰「火巷」,謂可制火。「巷」、「秧」音近。按朱竹垞靜志居詩話載廣州諺云:爾有垣牆,我有火秧;註:廣人以作籬落。是臺灣與廣州同有此樹矣。

  ·茈薑

  晚春之間,薑始發芽,幼嫩可食;臺人謂之水薑。及讀司為相如子盧賦,有「茈姜蘘荷」之句,索隱引張揖云:茈薑,子薑也。茈音紫,乃知水字之誤。

  ·貝塚

  臺北圓山之麓,有貝塚焉。堆積纍纍,不可勝數。間有石斧、石鋤之屬,或完或缺,是為原人所遺。圓山固近海,土番拾貝以食,棄之穴隅,久而成塚;故貝塚之處,掘之則有石器。又有一石,大五、六尺,面平而有稜,似經人力。或以為磨厲之石,足資稽古。

  ·石器

  庚申冬十有二月,臺中林氏新建宗祠,掘地九尺有五寸,獲一石,形如劍,而亡其柄。工人不以為意。越數日乃告林君耀亭。耀亭取以視人。識者曰:此石器也,是為原人之遺。求其旁,當有所得。而柱礎已合,不可復掘。惜哉!嗣余以事赴臺中,向耀亭索觀。石長一尺三寸有八分,腹闊四寸五分,腰三寸五分,脊厚五分,刃五釐,鋒二釐,尚利,似為割鮮之器。色微黑而有綠點,光可以鑑,其用久矣。然大墩無此等石,即全臺近山亦無此石。豈為他處攜來歟?余撰臺灣通史,引隋書流求傳,謂厥田良沃,先以火燒,而引水灌,持一插以石為刃,長尺餘,闊數寸,而墾之。臺中固土番之地,近葫蘆墩。葫蘆墩者,流求傳中之波羅檀,為歡斯氏之都。是此石器為當時之物,沈埋土中,閱今一千七百餘年而後出現,亦可寶也。

  ·怪物

  臺灣府志謂:康熙五十一年秋七月,安平有一怪物飛行水上,高可五、六尺,大如水牛,面如豕,長鬚,雙耳竹批,齒牙堅利,毛細若獺,四足如龜而有尾。眾爭致之,繩木俱碎。後至海岸,竦身直立,大嗥者三。眾皆驚悸。未幾死。郡人有圖形相告者,究不知為何物也。

  ·奇鳥

  乾隆五十一年夏四月,彰化柴坑仔莊有鳥棲於樹上,大如鶯,五色,百鳥環繞,啣物獻之。飛集他樹,亦如之。越二十餘日乃去。是冬十一月林爽文起兵。事載彰化縣志災異。然則此鳥祥歟、妖歟?固知史書所謂丹鳳、朱鸞者則此類也。

  ·占驗

  天文之學,其理精深,自非覃思,難窮妙蘊。然而蟻穴知水,鳩巢避風,雄雞戒旦,蟋蟀鳴秋;禽虫之微,當知其候,況於人乎。夫人為萬物之靈,心與天會,現乎蓍龜,動乎四體;故曰至誠之道,如以前知,此固非含生負氣之倫盡人而有也。然而故老流傳,每多應驗。田夫漁子,豫識陰晴。月暈而風,礎潤而雨,此則自然之作用,有不期然而然者。臺灣府志載占驗一門,列舉十數。余初頗疑其說。十稔以來,細心考察,竟無或爽。如所謂六月初三雨,七十二雲頭,則確實不易。臺南當酷暑之時,晴天無雲,川枯草萎。如六月初三日有微雨,則必降雨七十有二次,或一日一次,或數次,旱乾之田可播晚稻,且卜有秋;否則,六月必旱,秧苗多死。故農家以此日為憂喜之日也。又曰:上看初三,下看十八。如初三日不雨,而十八日有雨,猶不至旱。或如淫雨浹辰,人苦湫潦,至初三不雨,則不雨,十八放晴,則放晴。此亦有驗。臺,暴風也,夏秋常至,勢甚烈。諺云:六月一雷止九臺,九月一雷九臺來。此則莫明其妙者矣。夫占驗之術,近世日精。地震之器,風雨之表,測量之儀,視遠之鏡,幾於可參造化,而此則街談巷說,夫婦之愚可以知之。是必有真理寓乎其中。而莫為研究,故不能明其道爾。茲錄其說如左,以資參考:

  颶風起自東北者,必自北而西;自西北者,必自北而東;而俱至南乃息,謂之回南,凡兩晝夜始止。若不降雨,不回南,則踰月復作,作必對時,日作次日止,夜作次夜止。然颶初起,有雷則不成;作數日而有迅雷,則止。

  海上之空,無時無雲,故雖濃雲靉靆,但有雲腳,必不雨。雲腳者,如畫家繪水石,橫染一筆,為之分界。無腳之雲如繪遠山,但見出頭,不見所止。

  日出時,有雲蔽之。辰刻後,雲漸散,必大晴。日初出則開朗,是日必不晴。若暑時久晴,則不拘。

  日落時,西方有雲氣橫亙天上,或作數十縷,各不相屬,日從雲隙中度過,來日大晴;或雲色一片相連,其中但有一二點空竇,得見紅色,亦主晴。如西方雲色黯淡,一片如墨,全無隙漏,又不見雲腳,明日必雨;若雲色濃厚,夜即雨。

  日落時,西北方雲起如層巒疊嶂,數十重各矗立,七日之內,必有大風雨。

  昧爽降雨,是日主晴。初雨如霧,雖沉晦,至午必晴。

  久雨後暫輟,猶見細雨如霧,縱令開朗,旋雨。諺云:『雨前濛濛終不雨,雨後濛濛終不晴』。

  久雨後,入夜忽霽,星月朗潔,明日必大雨。若近暮見紅光而後見月,則晴。

  諸山煙靄蒼茫;若山光透漏,便為風雨之徵。又如餓鳶高唳,海鷗驚飛,逾日必風。

  ·九降

  臺灣之風與他處異。風之烈者為颶,又甚者為臺。颶倏發倏止。臺常連日夜。如正、二、三、四等月發者為颶,五、六、七、八等月發者為臺。九月則朔風初起,或至匝月,號為九降。故舊時渡海者,以四、八、十月為平;蓋以四月少臺,八月秋中,而十月小春,天氣多晴煦也。六月多臺,九月多九降,行船者最忌。颱風之來多挾雨,無雨尤害。

  ·火臺

  臺之烈者曰火臺,或曰麒麟颶,則颷風也。飛沙撒瓦,木葉盡焦,遇雨稍殺。舊志載康熙六十年八月十三夜,颱風大作,雨如注,火光閃閃燭天,海水驟漲,大小戰艦擊碎殆盡,或飄至平陸,拔大木,毀牆垣,萬姓哀號,無容身地。翼日晴霽,郡無完瓦,壓死者數千人。水師提督施世驃露立風雨中,因以悸死。事聞,發帑振恤,誠巨災也。

  ·騎秋

  臺灣降雨,南北不同。濁水以南,每當夏季,時有驟雨來自西北,謂之西北雨,滂沱而下,暑氣頓消,瞬息即霽。若至七、八月,雨淫浹辰,謂之騎秋,中秋乃止。而大甲以上,山谷奧鬱,濕氣較濃。未入版圖前,竹塹、淡水長年陰霧,罕晴霽。迨設官後,人煙漸盛,時猶多雨。今基隆為通商之口,獅球嶺隔之,一入冬季,凍雨連綿,晚春始息。宜蘭亦然。故曰:「竹風蘭雨」,蓋新竹多風、而宜蘭多雨也。

  ·咸雨

  澎湖錯立大海,潮流甚急,風信亦異。一年之中,春夏較平,可以播植,而有風之日,已十居五、六。若一交秋分,直至冬杪,幾於無日無風。風之大者又挾海水而下,謂之咸雨,一經沾潤,五穀多枯。澎人苦之。僅種地瓜、土豆,稍免損害,然猶時有凶歉也。

  ·乩詩

  灤陽續錄載張鷺洲自記巡臺事,謂乾隆丁酉,偶與友人扶乩。乩贈余以詩曰:『乘槎萬里渡滄溟,風雨魚龍會百靈。海氣粘天迷島嶼,潮聲簸地走雷霆。鯨波不阻三神鳥,鮫室爭看二使星。記取白雲飄渺處,有人同望蜀山青』。時將有巡視臺灣之役,余疑當往。數日果命下。六月啟行,八月至廈門,渡海,駐半載始歸。歸時風利,一晝夜即登岸。去時飄蕩十七日,險阻異常。初出廈門,即雷雨交作,云霧晦冥,信帆而往,莫知所適。忽腥風觸鼻,舟人曰:「黑水洋也」。其水比海水凹下數十丈,闊數十里,長不知其所極,黝然而深,視如潑墨。舟人搖手戒勿語,云其下即龍宮,為第一險處,度此可無虞矣。至白水洋,遇巨魚鼓鬣而來,舉其首如危峰障日,每一潑刺,浪湧如山,聲砰訇如霹靂,移數刻始過盡,計其長當數百里。舟人云來迎天使,理或然歟?既而颶風四起,舟幾覆沒。忽小鳥數十,環繞檣竿,舟人喜躍,稱天后來拯,風果頓止,遂得泊澎湖。聖人在上,百神效靈,不誣也。遐思所歷,一一與詩語相符,非鬼神能前知歟?時先大夫尚在堂,聞余有遇海之役,命兄來到赤嵌祖余,遂同登望海樓,並末二句亦巧合,益信數皆前定,非人力所能然矣。按灤陽續錄為河間紀盷所撰。

  ·一犬一馬

  余如嘉義,嘉義人為余言一犬一馬之事,若以誇於人者。余聞其言而歎曰:犬馬,獸也,而為人所尚若此,則人之不及犬馬者又奚如!先是朱一貴之役,北路營參將羅萬倉嬰城固守,及戰陣沒,乘馬逃歸,濺血被體。妾蔣氏見而哭曰:吾夫其死矣!遂自縊。馬亦悲鳴而死,人以為烈。林爽文之役,有兵二十有二人,防堵拔仔林莊。一夜被襲,皆戰死,無有知者。一犬走入營,大嗥。守者見而怪之,從之行。至則二十有二人之尸咸在,乃瘞之。犬亦自死。事後,嘉人士建廟於西門內,並祀犬,稱為二十三將軍。

  ·蚩尤

  臺南屋脊之上,或立土偶,騎馬彎弓,狀甚威猛,是為蚩尤之像,用以壓勝者也。按史記正義引龍魚河圖云: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獸身人語,造五兵,威振天下,誅殺無道。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天遣玄女授帝兵符,伏之。天下復擾亂。帝乃畫蚩尤像,以威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皆為殄滅。是黃帝之所畫者用以壓人,今則用以壓鬼。然非人之害,尤酷於鬼,安得百萬蚩尤而制之哉!

  ·石敢當

  隘巷之口,有石旁立,刻「石敢當」三字,亦用以壓勝者。按陳繼儒群粹錄云:五代劉智遠有勇士曰石敢當,故談者多以為五代時人。然其用以刻石者,則早於五代。宋王象之輿地碑目記云:興化軍有石敢當;註言慶歷中張緯宰莆田,再新縣治,得一石,銘曰:「石敢當,鎮百鬼,壓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張,唐大歷五年縣令鄭押字記」。據此,則石敢當之刻石,殆於唐代。故顏師古註急就章云:石氏敢當所向無敵。是則古之猛士,而為秦、漢時人。臺灣與漳泉同俗,漳泉又近興化,故刻石見於閩南。而臺灣有書「泰山石敢當」者,或以泰山為其里居,蓋以三國志管輅有泰山治鬼之言而附會爾。

  ·紫姑

  中秋之夜,兒女輩集庭中,以兩人扶一竹椅,上置女衣一襲,裝義髻,備鏡奩、花粉、刀尺之屬,焚香燒紙,以迓紫姑。至則其椅能動,問以吉凶則答。如聞呼嫂聲,則神忽止。或曰:紫姑為某氏女,為嫂所虐殺而埋諸豬欄,故向是處以迓,聞呼嫂而驚走也。按唐孫顧神女傳,謂世有紫姑神,古來相傳是人妾,如大婦所嫉,每以穢事相役。正月十五,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於廁間或豬欄邊迎之。祝曰:女胥不在,是其婿名也;曹姑亦歸去,即其大婦也,小姑可齣戲。捉者覺重,便是神來。奠設酒果,即跳■〈爕〉不住。占眾事,卜行年。蠶桑好則大■〈亻無〉,惡便仰眠。據此則紫姑之事,其來已久。唯臺灣所傳,與此略異。

  ·田元帥

  臺南有七子班,傳自泉州。伶人皆稚,猶古之梨園也。班中祀一神曰田元帥,或稱相公。按此為唐樂工雷海青。天寶中為供奉,管領梨園,故祀之。唯「雷」字棄雨、留田,不知何故。而興化有廟,碑稱唐肅宗追封太常寺卿,宋高宗加封大元帥,此則不見於記載。然紅毺白板,香火千秋,亦足豪也。

  ·開漳異王

  開漳聖王陳元光,漳籍之人多奉祀之。臺灣縣志謂元光為福建觀察使王審知部將,率軍入漳州,逐土黎以處華人,築寨於龍溪柳江之西,置唐化里,因為將軍,知州事。漳之開闢始於此。按福建通志外紀載:唐儀鳳中,廣寇陳謙等連紹諸蠻,攻漳、潮二州,左都將陳元光討平之。又曰:景龍二年,潮寇雷萬興等潛抵岳山,漳州刺史陳元光討之,至綏安大峙原,步兵後期,元光為賊將藍奉高所害。又曰:光啟二年,王潮為泉州刺史。景福元年,福建觀察史陳巖卒,護閩都將范暉自稱留後,潮遣弟審知將兵圍福破之。洎潮卒,審之為觀察使,後稱閩王。是審知未為觀察使,元光已沒,何以得為部將?縣志似有錯誤。唯元光討賊保民,開拓疆土,功德在人,至今不泯,宜其血食千載也。

  ·臨水夫人

  臺南郡治有臨水夫人廟,香火甚盛。每當元宵、中秋,婦女多入廟進香,而產子者設位以祀,祈禱輒應。按梁茞林退庵隨筆,載夫人姓陳名靖姑,古田縣臨水鄉人。閩王璘時,夫人兄守元有左道,隱居山中,夫人常餉之,遂受秘籙符篆,役使鬼神。曾至永福,誅白蛇怪。璘封順懿夫人。後逃處海上,不知所終。而謝金鸞臺灣縣志,亦言夫人名進姑,福州人,陳昌之女,唐大歷二年生,嫁劉杞,孕數月,會大旱,脫胎祈雨,尋卒,年二十有四。卒時言吾死必為神,救人產難。建寧陳清叟之子婦,孕十七月不娩,夫人現形療之,產蛇數斗。古田臨水鄉有白蛇洞,吐氣為疫癘。一日,鄉人見朱衣人仗劍斬蛇,語之曰:我江南下渡陳昌女也。言訖不見。乃立廟洞側。自後靈跡甚著。宋淳祐中封崇福昭惠慈濟夫人,賜額「順懿」。後又加封天仙聖母青靈普化碧霞元君。按此說多本書坊所刊陳進姑傳。如建寧陳清叟事,據建寧志謂宋時浦城徐清叟子婦產難,夫人幻形救之。謝之不受。問其姓名里居,但曰古田人陳姓。後徐知福州,令人至古田訪之。見廟中像,始悟為夫人幻身。乃請於朝,加贈封號。今婦人臨蓐,必供夫人像室中,至洗兒日始謝而焚之。與前說略有不同。若陳進姑傳則多虛誕,謂夫人七歲被風攝去,十三歲道成始歸,嫁里人黃某,助王璘用兵及斬長坑鬼、收石峽怪等,皆野語也。

  ·蠶娘

  臺人呼蠶曰娘,尾曰身。如蠶幾尾則曰娘幾身,敬之也。按唐孫顧神女傳,謂蠶女者,當高辛帝時,蜀地未立君長,無所統攝,其父為鄰掠去,唯所乘之馬尚在。女念父隔絕,或廢寢食。母慰撫之,因誓於眾曰:有得父還者,以此女嫁之。部下之人無能致父歸者。馬聞其言,驚躍而去。數日,父乘馬歸。自此馬鳴嘶不肯飲齕。父問其故,母言之。父曰:誓於人而不誓於馬。但厚其芻,馬不肯食。每見女出,輒怒目奮擊。父怒,射殺之,曝皮於庭。女行過其側,皮蹶然起,卷女飛去。旬日得皮於桑樹之上,女化為蠶,食葉吐絲成繭,以衣被人間。今家在什邠、綿竹、德陽三縣界。每歲祈蠶者四方雲集,皆獲靈應。宮觀諸處塑女子之像披馬皮,謂之馬頭娘,以祈蠶桑焉。

  ·龍碽

  延津之劍,化龍而飛,往籍所傳,事屬神異。若臺灣舊志所言龍碽,亦其一也。志云:龍碽者,大銅砲也。成功泊舟粵海中,見水底有光上騰,數日不滅,意必異寶。使善泅者入海試探。見兩銅砲浮游往來,以報。命多人持巨絙牽之。一化龍去,一就縛。既出,斑駁陸離,若古彝鼎,光艷炫目,不似沉埋泥沙中物。較紅衣砲不加大,而受藥彈獨多。先投小鐵丸斗許,乃入大彈。及發,大彈先出,鐵丸隨之。所至一方糜爛。成功出兵,必載與俱,名曰龍碽。然龍碽有前知,所往利即數人牽之不知重,否則百人挽之不動,以卜戰勝莫不驗。康熙十八年,劉國軒將攻泉郡,龍碽不肯行。強舁之。及發,又不燃。國軒怒,杖之八十。一發而炸裂如粉,傷者甚眾。

  ·蛺蝶枝

  唐段公路北戶錄載峽蝶枝一則,謂南行歷縣藤峽,維舟飲水,睹岩側有木五彩,命僕求之。獲一枝,尚綴軟蝶二十餘,有翠紺縷者、金眼者、丁香眼者、紫斑眼者、黑花者、黃白者、緋脈者。因登岸視,乃知木葉化焉。是知蝶生江南,柑橘樹蠹變為峽蝶,烏足之葉為蝴蝶,皆造化始然,非虛語也。按此疑則木葉蝶,生於美國。臺灣埔里社亦有,狀如枯葉,宿樹上,人莫能辨;唯未見有彩色者。

  ·旋風

  旋風,臺人謂之鴟尾,沿海漁人每於海中見之。其水矗立,高與天齊,謂之龍柱。光緒三年六月初三過午,有旋風起自安平,由南勢街越城入,向北去。郡人翹首望,但見一物行極速,閃爍如銀,或以為龍也。旋風過處,屋瓦盡撤。鎮渡頭之古榕,被拔數十丈外。演武亭屋蓋,亦飛舞空中。時喜樹莊人某漁於海,為風所捲,人筏俱去。眾以為死矣,其家設靈,朝夕奠。越十餘日,某忽歸。眾來問訊。某言,被風時昏迷不知,及醒,則已在山中,古木甚茂,唯聞鳥聲。已而腹饑,覓路行,見炊煙,喜就之,是番人屋。男婦數人聚語戶外,亦不諗其為野番否。向之乞食。番能漢語,問何事至此。具告之。番驚愕,謂此為阿里山,距府城二百餘里。留宿其家,款待備至。又數日,炊乾芋,充糗糧,送之出,故得無恙。

  ·彗星

  法人之役,有星孛於東北,黎明即現,其尾極光,照曜如晝。現時星隕如雨。凡數十日乃隱。余年尚少,猶及見之,惜不能記其月日,又無天文臺以驗經度,而示之後人也。

  ·南吼

  安平海吼為天下奇。以其在南,亦曰南吼。自夏徂秋,驚濤坌湧,厥聲回薄,遠近相聞。昔張鷺洲狀而賦之,而吾友胡南溟亦有南吼行一篇,多奇句。或曰:海吼是雨徵也。若冬月。則不雨而主風。

  ·海眼

  鳳山志謂入大武郡山,行十餘日,有石湖,其社曰茄老網。湖大里許。天將雨,輒水漲丈餘。或以為湖底有眼通海。

  ·湧山

  道光七年秋八月望夜,水沙連內潭湧出小山四座,載於彰化縣志。按內潭則獅頭社潭,距彰治八十里。

  ·蕩纓

  臺灣,海國也。府治之險在鹿耳門。赤崁筆談謂臺郡無形勝可據,四圍皆海,水底鐵板沙線,橫空布列,無異金湯。鹿耳門港路迂回,舟觸立碎。南礁樹白旗,北礁樹黑旗,名曰蕩纓,亦曰標子,以便出入。潮長,水深丈四、五尺,退不及一丈,入門必懸後柁乃進。余讀吳素村廣文渡海歌云:『片帆紆回向晚入,蕩纓遙辨鉦鳴銅』,則謂此也。

  ·洋更

  帆船行海以更為程,如鹿耳門至澎湖水程五更,澎湖至廈門七更。舊志謂六十里為一更,亦無所據。按樵書云:更者,以一日一夜為十更,焚香為度。然風潮有順逆,行駛有遲速,水程難辨,乃以木片於船首投海中,與人行齊至,則更數始準。若或先或後,皆不合。其法傳自王三保,舟人守之,謂之洋更。

  ·破帆

  颶之多少,以時而異,或謂之暴,或作報。凡颶將至,天邊先見斷虹,形如帆,曰破帆。稍及半天,如鱟尾者曰屈鱟。

  ·雙冬

  臺灣氣候溫和,土沃宜稻,一年兩熟,謂之雙冬,猶麥之言秋也。收稻之時,多在六月、十月。六月曰小冬,十月曰大冬。而臺南地氣較熱,播種隨時,別有四月、八月乏榖。是以一年之耕,足供三歲,餘糧棲畝,戶多蓋藏。今生齒日繁,出口又盛,而米價貴矣。

  ·寄居螺

  寄居非螺也,而戴螺房以行。濱海之童捕之以嬉。按酉陽雜俎謂:寄居之蟲,如螺而有腳,形如蜘蛛,本無殼,入空螺殼中,戴以行,觸之縮足,如螺閉戶;炙之乃出。又異苑謂鸚鵡螺常脫殼朝遊,出則有蟲蜘蛛入其殼,戴以行;夕返則此蟲出。庾子山所謂「鸚鵡外遊,寄居負殼」者也。

  ·比目魚

  比目魚,江淮人謂之拖沙魚,而臺灣呼為貼沙。狀如牛脾,細鱗紫色,一面一目,相合乃行。沈懷遠南越志謂之板魚,亦曰左介,介亦作■〈魚斤〉。按爾雅云:東方有比目之魚,其名為鰈,不比不行。昔齊桓公欲議封禪,管仲諫曰:古之欲封禪者,東海貢比目之魚,南方進比翼之鳥。是管子之所謂奇瑞者,而臺人乃日飫其味,而不知名焉。

  ·東番

  臺灣固東番之地,越在南紀,隋唐以來,始通中國;而舊史不詳。按何喬遠閩書謂:東番夷不知所自始,居澎湖外洋海島中,起魍港、加老灣、打鼓嶼、小淡水、雙溪口、加里林、沙巴里、大幫坑,皆其居也,斷續千餘里。種類湛蕃,別為社。社或千人,或五、六百人。無酋長,雄者聽其號令。性好勇,喜鬥。晝夜習走,足皮厚繭,履荊棘如平地,速不後奔馬。有隙,鄰社興兵,期而後戰,相殺傷,次日即解怨,往來如初。地多煖,無水田,治畬種朮。禾熟拔其穗,粒米比中華稍長。採苦草雜釀為酒,間有佳者。男婦雜作,女常勞,男常逸。有盜賊則嚴剔之,戳於社。夜門不閉,禾積場無敢竊者。人精用鏢,長五尺有咫。山多鹿,冬時合圍捕之,獲若邱陵。始皆聚居海濱,明嘉靖末遭倭焚掠,乃避居山,始通中國,漳、泉人充龍烈嶼諸灣,譯其語與貿易。今則日盛。顧祖禹讀史方與紀略曰:雞籠山島野夷,亦謂之東番。萬曆四十四年,倭脅取其地。其人盛聚落而無君長,習鏢弩,少舟楫,自昔不通中國。而莆田周嬰作東番記,稱為臺員。是三人者皆明人也,則明時固以臺灣為東番矣。

  ·婆娑洋

  臺灣處大海之上,風濤噴薄,從前舟楫不通時,至者絕少。海東札記謂名山藏所載乾坤東港華嚴婆娑洋世界,名為雞籠,即指臺灣。富陽周芸皋觀察以婆娑洋在臺灣海上,而同安林卓人孝廉謂在澎湖,二說未知孰是。

  ·毘舍耶

  文獻通考謂琉球國在泉州之東,有島曰澎湖,水行五日而至,旁有毘舍耶國。臺海使槎錄謂毘舍耶國,以情狀考之,殆即臺灣。按毘舍耶為呂宋群島之一,地近臺灣,其名猶存。

  ·橫洋

  赤崁集謂大海洪波,止分順逆。凡往異域,順勢而行。唯臺與廈隔岸七百里,號曰橫洋。中有黑水溝,色如墨,曰墨洋,驚濤鼎沸,險冠諸海。或言順流而東,則為弱水。昔有閩船飄至弱水之東。閱十二年始還中土。

  ·五色水

  又曰:自大嶝出洋,海水深碧,或翠色如靛。紅水溝色稍赤,黑水溝如墨,更進為淺藍色。入鹿耳門,色黑白如河水。

  ·八卦水

  澎湖島嶼回環,潮流順逆各異。周芸皋觀察謂之八卦水,故其候風詩曰:『潮流八卦水,風渡七更洋』;蓋自澎至廈水程七更也。

  ·師泉

  施靖海師泉記,臺灣府志載於藝文。然師泉在平海澳,非在澎湖。後人不察,遂以媽宮之井為師泉,亦附會也。

  ·父母會

  家貧親老,集友十數人為一會。遇有大故,則醵金為喪葬之資,競赴其家,以助奔走,謂之父母會。亦厚俗也。

  ·唐山客

  臺灣固海上荒服,我民族入而拓之,以長育子孫,遙望故鄉,稱為唐山。而號新來者為唐山客。蓋益以東南各國,唐時交通始盛,故目中國人為唐人,猶西北塞外之稱漢人也。

  ·國姓魚

  麻薩末,番語也,產於鹿耳門畔。漁者掬其子以畜之塭,至秋則肥,長及尺。相傳延平入臺,始有此魚,因名國姓魚。而臺北之■〈魚桀〉魚亦曰國姓魚。

  ·螺杯

  澎湖多螺,大小異狀,五色披紛,制以為杯,光透內外。又有蚌瓢,亦可貯酒。周芸皋觀察巡臺時,愛其雅致,各賦以詩。

  ·覺羅

  蟬名齊女,鵑號子規,往籍所傳,事生幽怨。而臺人之稱謂有異是者。臺人呼犬曰覺羅,豕曰胡亞;亞,助辭也。覺羅氏以東胡之族入主諸夏,我延平郡王起而逐之,雖天厭明德,北伐無功,而義憤之倫,咸懷斥攘,至今猶存其語,亦足以志九世之仇,而洩一時之恨也。

  ·西施舌

  西施舌似蚌而薄,色深綠,肉長似舌,柔而味腴。

  ·倒掛鳥

  倒掛鳥狀如鸚鵡而小,翎羽鮮明,紅綠相間,緣枝循行,喙如鉤,足短爪長,性好倒掛,夜睡亦然。

  ·野牛

  臺多野牛。荷蘭之時,南北二路各設牛頭司;南在打鼓、北在大肚,設欄禽之,牧養生息,以耕以輓。稗海紀遊謂至中港社見門外一牛甚腯,囚木籠中,社人謂是野牛初就靮,以此馴之。又云竹塹南塹山中,野牛千百為群,土番能生致之,俟其馴乃用。按臺地日闢,遠至內山,今之野牛已絕少矣。

  ·石虎

  石虎似豹而小,產於山中;一名艾葉豹。

  ·黃羊

  紅頭嶼有黃羊,以其皮為褥。

  ·白猿

  岡山之上有白猿,人曾見之。

  ·醋鱉

  周芸皋澎湖雜詠謂醋鰲堅白如石,背圓腹平,有紋似螺旋,形若鱉而甚小,大者不及指蓋。藏數年,投醋中,蠕蠕自能配合。按普陀山海濱亦產此物,名催生子,謂婦人臨盆,服之易娩。又可治眼疾,余曾試之,有驗。

  ·空青

  空青產澎湖海濱,似石而小,中貯清水,可治眼疾。

  ·馬寶

  余年十三,讀書觀音亭街,鄰人有飼馬者。一牝馬產卵十數,堅若石,眾異之。後閱上海申報,始知其為馬寶,善治瘋顛之疾,較之牛黃,尤為難得。

  ·木蓮

  臺南開元寺三寶殿上,舊有木蓮一瓶,花一、蕊一、房一、葉二,與瓶皆木根生成。瓶高尺有五寸,花高約三尺。聞為林朝英所獻。今亡。

  ·松蘿茶

  東征集載水沙連內山產土茶,色綠如松蘿,味甚清洌,能解暑毒,消腹脹,亦佳品云。

  ·迎年菊

  臺灣氣候溫煦,四時皆花,古稱瀛洲,實為仙境。張鷺洲有詩云:『少寒多燠不霜天,木葉長青花久妍。真個四時皆是夏,荷花度臘菊迎年』。

  ·荔支

  臺灣與閩、粵比鄰,而荔枝絕少,味亦微酸。鄭氏之時,曾取泉州佳種百數十株植於承天南隅,所謂荔支宅者也。三十年前尚有存者,熟時上市,色香可愛。今則剪伐俱盡,廢為邱墟,不能復作甘棠之思矣。

  ·西瓜

  瓜果之屬,以時而出,故詩載七月食瓜。周之七月,夏之六月也。而臺灣則異是。臺灣之瓜,長年俱有。前時小東門外有西瓜園一區,由官理之。每至冬節,採以入貢,以供元日之用。此則地氣使然。而荷花獻歲,黃菊迎年,足備詩人之詠也。

  ·文旦

  臺灣果子之美者,有西螺之柑、員林之蕉、鳳山之鳳梨、麻豆之文旦。文旦,柚名也。皮薄肉厚,甘如冰糖。麻豆在曾文溪北,莊人多植柚。唯郭氏特好,其樹已近百年,蓋樹愈老則實愈小而味愈甘。

  ·紅藷

  林圯埔有山園數區,歲產紅薯千斤。薯大如鵝子,一蔓十數粒。蒸食甚美。

  ·神木

  阿里山森林之富甲東洋。荒古以來,斧斤未入,故得長保其壽。山中有紅檜一株,高一百三十有五尺,圍六十有五尺,直徑二十尺有七寸,蔭大四十有五尺。則此檜之生長已有二千餘年,故稱之曰神木。

  ·古梅

  臺南延平郡王祠有古梅一株,相傳為延平所植。先是此梅在鴻指園,為承天府署內。沈文肅公建祠時乃移於此。詠者頗多,余亦有歌一首載集中。

  ·老檨

  曾文溪北多屬鄭氏屯田之地,而官佃莊其一。莊中有老檨數株,云為荷人所植。而莊外往曾文溪之畔,亦有十數株,整列成行,似為當時路樹。

  ·婆羅蜜

  臺南歸仁里舊社莊有婆羅蜜數株,云荷人自南洋移植者,至今尚能結實。每顆重三、四斤,味甘美。

  ·黃竹筍

  臺中黃竹坑之筍,味極甘美。坑固番地,黃竹叢生。前時割筍者多遭番害,被其馘首,故謂之刣頭筍。今則墾地日闢,番已遠徙,而筍亦漸少矣。

  ·賽花

  三山國王廟在鎮北坊,為潮州人所建,以祀其鄉之神。每逢元宵,陳列花仙數百盆,評其優劣。臺人之種水仙,以刀劃葉半面,浸以清水,曝以朝陽,二十餘日可開。花之長短,葉之參差,均可隨意為之,信乎巧奪天工也。

  ·煙火

  臺南府治前有砲店十數家,若慶雲、盈月等號以制煙火著名。每年花朝前後,偕赴菜市埔濱放。火樹銀花,光騰霄漢,魚龍曼衍,璀璨陸離。自初更至於黎明,觀者常數萬人,誠春宵之樂事,而人世之幻觀也。

  ·弄猴

  臺灣居喪之時,多延僧道禮懺。僧弄鐃鈸,而道濱取經,扮孫行者上場,觀者如堵。或謂之猴,故里諺曰:『有孝後生來弄鐃,有孝查某來弄猴』。後生,男子也。查某,女子也,其義費解。或以為珠母之訛,猶粵人之稱珠娘也。

  ·乞龜

  慶吊之事,以面制粿,或磨米為之,形如龜,謂之紅龜。喪則用白。龜長壽也,讀如居,謂可居財。坊里廟會,陳龜數十,或重至十餘斤。人向神前乞之,謂可介福。明年此日,乃倍償焉。

  ·吹螺

  賣肉者吹螺,賣雜細者搖鼗鼓,賣餳者打小鑼。按詩有瞽章,孔氏正義謂其時賣餳之人吹簫以自表,故曰餳簫。而臺灣之俗稍有不同爾。

  ·含蕊傘

  臺南風俗純古,多沿紫陽治漳之法。數十年前,婦女出門,必攜紙蓋障面,謂之含蕊傘。張鷺洲詩云:『一隊新妝相掩映,紅蕖葉底避斜曛』;可謂迫肖。

  ·孔明燈

  少時以竹縛球,糊以紙,而空其底,乃以綿心漬松膠,插於球內而點之,隨風而上,高入雲際,厥狀如星,名曰孔明燈。聞為諸葛行軍之用。是西洋未有輕氣球而中國已有此奇製矣。

  ·香腳

  臺人崇祀天后,而北港朝天宮尤著。每年三月十四日來南晉香,越三日乃返。隨香之人多至數萬,謂之香腳。從前鐵路未通時,香腳多露宿,盜不敢劫,遺失之物亦不敢取,取之恐神譴也。劉芑川廣文有詩曰:『曾門溪畔少行人,草地常愁劫奪頻。何似春風香腳好,去來無恙總依神』。按曾門溪為安、嘉交界之處,前為畏途。府城人謂鄉村曰草地。

  ·鐵船

  咸豐初,吞霄港口有鐵船一艘隨風潮而入,擱於沙上。船長九十餘步,闊三十餘步,高三丈許,渾身皆鐵,而中無一人一物,不知何國所製。鄉人觀者欲取其鐵,堅不可剝。乃集良冶,立洪爐,以火解之。唯一舵一碇重各數千斤,斷落海中,而船底如故。後因風濤衝擊,漂流無定,遂亦沈沒。

  ·古甕

  余家馬兵營。吾祖之時,掘地如井,深二丈許,得古甕一對。高二尺餘,大可受兩斗米,封其口。啟之則滿貯清水,歷久不變。唯不知何時物爾。

  ·斷碑硯

  吾鄉陳鞠譜上舍曾於大穆降鹽館得一故硯,墨瀋糢糊。以水洗之,字跡漸現。視之,則東坡之斷碑硯也。此硯曾入內府,兩般秋雨庵載之甚詳。鞠譜大喜。取書相較,銘文尺寸,一字不爽。唯此硯何以流落臺灣?意為宦遊之士攜藏行篋,其人因辦鹽務,留置館中,館丁不以為寶,棄之屋隅,鞠譜亦無意得之也。往攜往羊城製盒,陳省三觀察見而愛之,遂舉以贈。

  ·匕首

  枋橋林薇閣藏一匕首,長八寸,甚利。以羊脂玉為柄,彫一羊首,兩眼嵌紅寶石。紫絨為鞘。光芒五彩,奕奕射人。聞為漢代之物。其曾祖父樞北先生以重價購得者。

  ·廈海城隍

  直省府縣之地,均奉城隍,春秋祭祀。府封為侯,縣封為伯。而臺北大稻埕有廈海城隍廟,為廈海人所祀者。每年五月十三日,開堂繞境,晉香者常數萬人,市況一振。隨喜男子以墨塗面,喬裝鬼卒,謂之家將;而女子則著白裙,帶紙枷,以事懺悔。此則瀕於怪異,溺於迷信,而不可不革者也。

  ·軍大王

  新竹沿山之地,輒有軍大王廟。故老謂我族入墾番地之時,披苫蓋,蒙霜露,勇往不屈,或死於番,或斃於病,前茅後勁,再接再厲,以成今日之都聚。後人追念本源,建廟奉祀,無以名之,名之曰軍大王。

  ·蛇郎君

  臺灣童謠有蛇郎君一節,事頗奇異,為載其略。某處有蛇,久而成怪,化為美男子,往來村中,村人稱之為蛇郎君。聞某翁有三女,均未字,遣媒議婚,願以千金為聘,否則將滅其家。翁固貪利,又畏暴,命長女,不從,次女亦不從。少女年十七,見父急,慨然請行。既嫁,蛇郎君愛之,居以巨室,衣以文繡,食以珍羞,金玉奇寶恣其所好,而翁以締婚異類,遂不復作貧兒相矣。按唐釋道世法苑珠林載有孝女祭蛇之事,與此略異,不知臺之童謠由此而誤傳歟?抑別為一人歟?

  其傳曰:東越閩中有庸嶺,其下北隰有大蛇,都尉及屬城長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禍。或喻巫祝欲啖童女,都尉患之。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養之,至八月,送穴口,蛇輒夜出齧之。前後已用九女。一歲將祀,募索未得。將樂縣李誕有六女無男。其小女名寄,欲行。父母不敢。寄曰:父母無相留。今生六女,雖有如無,徒費衣食。不如以賣寄之身,可得少錢,以供父母。豈不善耶!父母慈憐,終不可止。寄乃行。請好劍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詣廟中,懷劍將犬,先作數石米糍蜜麨,以置穴口。蛇夜出,頭大如囷,目如二尺鏡,聞糍香先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咋。寄自後斫。蛇因踴出而死。寄入穴,得九女髑髏,悉舉出。吒曰:汝曹怯弱,為蛇所食,甚可哀憫!於是緩步而歸。越王聞之,聘為后。自是東冶無復妖邪。

  ·臺灣史跡志凡例·

  一、余既撰臺南古跡志,因念偏囿一隅,未及全局,乃作此編,以為讀書稽古之助。俟殺青後,當將古跡志併入於內。

  一、此編以地為經,以史為緯,間有議論,以資發明。

  一、壇廟、祠宇、書院、寺觀,具載臺灣通史,唯擇其有關史跡者言之。

  一、此編系刊詩薈,隨作隨登,未列次序。將來印行單本,當為釐定。

  ·臺灣史跡志目次·

  承天故府…………………………………………………………………………(一九六)

  半月城……………………………………………………………………………(一九八)

  大東門……………………………………………………………………………(一九八)

  春牛埔……………………………………………………………………………(一九八)

  鯽潭………………………………………………………………………………(一九九)

  安平………………………………………………………………………………(一九九)

  林鳳營……………………………………………………………………………(一九九)

  查畝營……………………………………………………………………………(二○○)

  官佃莊……………………………………………………………………………(二○○)

  果毅後莊…………………………………………………………………………(二○○)

  曾文溪……………………………………………………………………………(二○○)

  鐵線橋……………………………………………………………………………(二○一)

  漚洪………………………………………………………………………………(二○一)

  舊社………………………………………………………………………………(二○一)

  龍湖巖……………………………………………………………………………(二○二)

  嘉義故縣…………………………………………………………………………(二○二)

  顏思齊墓…………………………………………………………………………(二○三)

  紅毛井……………………………………………………………………………(二○三)

  萬年故縣…………………………………………………………………………(二○三)

  半屏山……………………………………………………………………………(二○四)

  蓮花潭……………………………………………………………………………(二○四)

  竹滬………………………………………………………………………………(二○四)

  旗後………………………………………………………………………………(二○四)

  曹公圳……………………………………………………………………………(二○五)

  阿猴林……………………………………………………………………………(二○五)

  北港………………………………………………………………………………(二○六)

  林圯埔……………………………………………………………………………(二○六)

  黃蘖寺……………………………………………………………………………(二○六)

  竹溪寺……………………………………………………………………………(二○七)

  萬壽寺……………………………………………………………………………(二○七)

  馬公廟……………………………………………………………………………(二○七)

  文廟………………………………………………………………………………(二○八)

  制火潭……………………………………………………………………………(二○八)

  霧峰………………………………………………………………………………(二○八)

  鐵砧山……………………………………………………………………………(二○九)

  翁仔社……………………………………………………………………………(二一○)

  葫蘆墩……………………………………………………………………………(二一○)

  大里杙……………………………………………………………………………(二一○)

  平臺莊……………………………………………………………………………(二一一)

  草鞋墩……………………………………………………………………………(二一一)

  土城莊……………………………………………………………………………(二一一)

  小半天……………………………………………………………………………(二一二)

  國姓埔……………………………………………………………………………(二一二)

  劍潭………………………………………………………………………………(二一二)

  斗六門……………………………………………………………………………(二一三)

  柴城………………………………………………………………………………(二一三)

  花蓮港……………………………………………………………………………(二一三)

  璞石閣……………………………………………………………………………(二一三)

  羅東………………………………………………………………………………(二一四)

  阿公店……………………………………………………………………………(二一四)

  回馬社……………………………………………………………………………(二一四)

  雞籠嶼……………………………………………………………………………(二一四)

  羅漢門……………………………………………………………………………(二一五)

  日月潭……………………………………………………………………………(二一五)

  火燄山……………………………………………………………………………(二一六)

  鸚哥石……………………………………………………………………………(二一七)

  甲子蘭……………………………………………………………………………(二一七)

  繡孤鸞……………………………………………………………………………(二一八)

  紅頭嶼……………………………………………………………………………(二一八)

  鳳山………………………………………………………………………………(二一九)

  龜山………………………………………………………………………………(二一九)

  阿罩霧……………………………………………………………………………(二二○)

  鰲峰………………………………………………………………………………(二二○)

  定軍亭……………………………………………………………………………(二二○)

  超峰寺……………………………………………………………………………(二二一)

  蓮座寺……………………………………………………………………………(二二一)

  西雲巖……………………………………………………………………………(二二二)

  反經石……………………………………………………………………………(二二二)

  陳總制墓…………………………………………………………………………(二二二)

  盧司馬墓…………………………………………………………………………(二二三)

  李孝廉墓…………………………………………………………………………(二二三)

  石虎墓……………………………………………………………………………(二二三)

  林參軍墓…………………………………………………………………………(二二三)

  鄧國公墓…………………………………………………………………………(二二三)

  蔣國公墓…………………………………………………………………………(二二三)

  林剛愍墓…………………………………………………………………………(二二四)

  林氏祖墳…………………………………………………………………………(二二四)

  打鼓山……………………………………………………………………………(二二四)

  鹿耳門……………………………………………………………………………(二二五)

  七鯤身……………………………………………………………………………(二二五)

  將軍澳……………………………………………………………………………(二二六)

  菩薩寮……………………………………………………………………………(二二六)

  前何莊……………………………………………………………………………(二二六)

  甘泉井……………………………………………………………………………(二二七)

  紅毛港……………………………………………………………………………(二二七)

  王田莊……………………………………………………………………………(二二七)

  北投………………………………………………………………………………(二二七)

  鹿港………………………………………………………………………………(二二九)

  火山………………………………………………………………………………(二三○)

  艋舺………………………………………………………………………………(二三一)

  將軍莊……………………………………………………………………………(二三一)

  藍興堡……………………………………………………………………………(二三二)

  大龍峒……………………………………………………………………………(二三二)

  十八義民之墓……………………………………………………………………(二三二)

  岡山………………………………………………………………………………(二三三)

  ·承天故府

  臺南,古都也。荷蘭未至以前,華人早已來處。按明會典,永樂中,太監王三保舟下西洋,取水赤嵌。赤嵌,番社名,為今州治之地,其井尚存。故荷人入建公署,華人謂之赤嵌樓。永曆十五年,延平郡王克臺,改名東都,設承天府,領縣二;曰天興,為附郭;曰萬年,在興隆里,即今鳳山舊城。當是時,東都雖屬草創,而金廈諸島均服政令,漢族衣冠賴以不墜,泱泱乎表海之風也。經立,改東寧,以縣為州,委政勇衛陳永華。永華儒雅,與民休息,乃築圍柵,起衙署,建學宮,以興文教,而東寧規模漸備。經薨,子克塽幼,不能治國。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清人克澎湖,克塽降。凡鄭氏居臺二十有三年,傳三世而明朔亡。廷議欲墟其地。靖海將軍施琅力陳不可。琅固鄭將,叛而降清,遂藉清人以覆明社,其罪大矣!向使鄭氏不滅,明朔長存,撫我華僑,用張國力,以經略南嶠,則日東寧仍為全臺首都,未可知也。而延平無祿,經又早世,遂至叛將稱戈,孱王奉版,淪胥以亡。天也,抑人也。

  清人設臺灣府,領縣三:附郭亦曰臺灣,南鳳山,北諸羅;分駐鎮道,隸福建布政司,翹然為臺首府。六十年夏,朱一貴起兵,破府治,全臺俱沒。六月,一貴滅。乾陸五十一年,林爽文陷彰化,攻諸羅。莊大田以兵數萬,四路合圍,力守不下。蔡牽之亂,林恭之亂,亦攻府治;而士民戮力,城賴以存。則以府治為財賦之區,一旦失守,大局垂危,故籌防尤重。光緒十四年建省,改臺灣府為臺南,縣曰安平,而政令移於臺北。然文教之興,尚冠全土,士習詩書,人懷禮義,延平之風,猶未墜也。

  今為州。

  ·半月城

  臺南固無城也。雍正元年,知縣周鍾瑄始圍木柵,建七門。十一年,巡撫鄂彌達奏請建城,廷議不可。乃環植刺竹,而缺其西。乾隆五十三年,大學士福康安復奏築城,為門八,東、南、北悉舊址,而西方臨海,內縮一百五十餘丈,狀如半月沉江,故謂之半月城。今毀。

  ·大東門

  大東門一名迎春門。林爽文之役,莊大田自鳳山來,以莊錫舍攻小南,謝檜攻大東,林永攻大北,許尚攻小北,四路合圍,號稱十萬。總督常青分所部御之。自佩弓矢,登大東門督戰。義勇數萬,自晨戰至日中。錫舍忽倒戈降,大田退。今城已毀,門尚存。

  ·春牛埔

  春牛埔在大東門外。故事:立春之前一日,有司迎春於此。春牛過處,男女雜觀,衣香旗影,相錯於途,亦太平樂事也。朱一貴之役,總兵歐陽凱駐春牛埔,軍中夜譁,翌日一貴至,凱被殺,鎮兵多沒,一貴遂入府治。今迎春之禮已廢,而一貴之事尚有道者;然蔓草荒煙,後之人將不知其跡矣。

  ·鯽潭

  鯽潭在小東門外,廣袤三十餘里,溉田甚多,望之若湖,故縣志有鯽潭霽月之景。潭魚極肥,鄭氏取以供膳。其後有司祈雨於此,又名龍潭。今淤。

  ·安平

  安平為臺南門戶,距府治約四里。前以舟楫往來,故有安平晚渡之景。荷蘭時,築赤嵌械,一名臺灣城。延平入臺,改名安平,志故土也。清代設水師副將,以控制海疆。同治三年,始設海關。十年,英領事與人民有吝,調艦恫嚇。事將平矣,英兵忽夜襲安平,副將江國珍自戕死。光緒十年,法軍踞基隆,輒窺臺南。兵備道劉璈具幹才,籌守禦,而安平得以無恐。今臺南貿易移於打狗,而安平漸就衰退。

  ·林鳳營

  林鳳營在曾文溪北,為參軍林鳳屯田之地。鳳事在臺灣通史。是為赤山堡開墾之始。

  ·查畝營

  查畝營在鐵線橋堡。永曆十九年,勇衛陳永華復行屯田之制,分諸鎮土地,自耕自給,謂之營盤。三年後,乃定其則,納賦課。而曾文溪北多屯田,故設此營以理其事。

  初,延平部將劉茂燕從伐南京,陣沒,王念其功,命其子求誠入臺,贍以田宅。及長,墾田於此,子孫蕃衍,至今為臺望族。

  ·官佃莊

  官佃莊在鐵線橋堡。荷蘭之時,土皆國有,募民耕之而徵其賦,謂之「王田」。鄭氏因之,改為「官田」,佃曰「官佃」。當是時,墾務多在曾文溪北。故自溪至官佃之間,尚存大道,旁有老檨二十餘株,分列成行,疑為舊時路樹。

  ·果毅後莊

  果毅後莊在果毅後堡,為果毅後鎮屯田之地;而嘉義舊轄尚有五軍營、新營、舊營、中營、後營、下營、大營、二鎮、左鎮、中協等莊,皆故跡也。阡陌毗連,井廬相望,我族所賴以衣食者二百餘年矣。追懷先德,敬哉勿忘!

  曾文溪

  曾文溪為舊時安、嘉交界之處。源自內山,以入於海。一作層門。相傳荷蘭時,有曾文者墾田於此,並設一舟濟人,故名。

  ·鐵線橋

  鐵線橋在鐵線橋堡,為往來孔道。舊志謂春夏之間,橋之南北,一晴一雨,農功未遍,因名通濟橋。

  ·漚洪

  漚洪莊在蕭壟附近。蕭壟固番社。荷蘭之時,與麻豆、新港、目加溜灣、大穆降、大傑顛為歸化六社,供其賦役。舊志謂郭懷一謀逐荷人,事敗,華人多戮於此。每逢陰雨,鬼聲啾啾。嗚呼!此則漢族流血之地也!苟非延平之神武,天戈一指,醜虜偕逃,則故鬼含冤,新鬼且哭矣!

  ·舊社

  舊社在保大西里。荷人設教於此,以化土番。今其存者尚有婆羅蜜數株,三百年前物也。

  ·龍湖岩

  龍湖岩在赤山堡六甲莊,花木幽邃,夙稱勝境。志稱鄭氏之時,參軍陳永華行軍至此,愛其山川,因建此寺;閩人謂寺為巖。外有一潭曰龍湖,中植荷花。春時桃柳爭秀,如入畫圖,游人多題詠焉。乾隆元年,六甲莊人林超水、漆林莊、蔡壯猷募款重建,並祀延平郡王。

  ·嘉義故縣

  嘉義,古諸羅也。諸羅,番社名,又山名;而舊志以為諸山羅列之義,非也。臺灣外紀謂顏思齊居臺,率健兒入諸羅山打獵,則其為山名也明矣。鄭氏命智武鎮駐此,以防北鄙。康熙二十三年,始設諸羅縣。時以民少番多,離府又遠,暫住佳里興。佳里興亦番社也,濱海而居,距治南八十里。四十三年,文武移歸縣治,乃築木城,周六百八十丈,為四門。六十年,朱一貴之役,賴池、鄭岳等起應破縣治,參將羅萬倉戰沒。雍正元年,改建土城,擴大百餘丈。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既陷彰化,疊攻諸羅,總兵柴大紀嬰城守,士民效死勿去;事聞,下旨褒獎,改名嘉義。續以張丙之役,戴春潮之役屢陷重圍而守志益堅。蓋以嘉義為府城北蔽,嘉義有失則府城垂危,故籌防不可不慎。

  今為郡。

  ·顏思齊墓

  顏思齊墓在嘉義東南三界埔。思齊,天啟時人,為海盜,據臺灣,鄭芝龍附之;事在臺灣通史。

  ·紅毛井

  紅毛井在嘉義縣署之左,荷人所開也。方廣六尺,深二丈許。泉甘洌,勝於他井。居民相傳,飲此水則不犯疫癘。鄭氏時。智武鎮戍此,曾修之。

  ·萬年故縣

  萬年縣在興隆里,鄭氏建。清代改名鳳山,駐南路營。康熙六十年,杜君英破之,參將馬定國陣沒。翌年,知縣劉光泗始建土城。乾隆五十一年,莊大田復破之,文武多死,乃移於埤頭店,植竹為城。蔡牽之亂,吳淮泗陷埤頭,將軍賽沖阿議城舊治,未行。道光四年,巡撫孫爾準巡臺,奏請重建。時適有楊良斌之變,潛入新城,其議遂定。六年八月竣工。然官民多不欲遷,仍居埤頭,而舊治遂廢。

  ·半屏山

  半屏山在舊城城外,巉崖矗立,狀如列屏,故鳳山縣志有「半屏夕照」之景,題詠甚多。又名旗山

  ·蓮花潭

  蓮花潭在半屏山南麓,修而且廣,望之似湖。荷花盛開,香聞數里。康熙四十四年,知縣宋永清建文廟,濬之以為泮池,故有「泮水荷香」之景。其後疊淤疊濬。朱筠園、吳素村兩廣文皆有蓮花潭泛舟之詩,甚佳。

  ·竹滬

  竹滬在鳳山維新里,明寧靖王墾田之地。王名術桂,字天球,別號一元子,太祖九世孫遼王後也。永曆十八年入臺,居承天府治,而自墾田於此。三十七年,清軍破澎湖,鄭克塽降,王以義不可辱,冠裳而死。與元妃羅氏合葬竹滬。佃人哀之,建廟以祀,曰華山殿。鳳山縣志謂月胥池在竹滬莊,寧靖王鑿,種荷其中。今廢。

  ·旗後

  旗後在打鼓之南,隔海而立。同治四年,開為通商口岸,設關徵稅。今移打鼓。

  ·曹公圳

  曹公圳在鳳山舊轄。道光十七年,知縣曹瑾築。引下淡水溪之水,至九曲塘,建堤設閘,以司啟閉。長四萬三百六十餘丈,潤田三千一百五十餘甲,收榖倍舊。既成,巡道姚瑩命知府熊一本視之,名曹公圳,以旌其功。嗣以灌溉不足,復築新圳,而以前者為舊圳。鳳人念其德,建祠於鳳儀書院,春秋俎豆,至今不替。

  ·阿猴林

  阿猴林則今屏東,番語也;或作阿猴,或作阿緱。臺灣外紀曰:林道乾據打鼓山,餘番走阿猴林。臺灣雜記曰:鴉猴林在南路萆日社外,與傀儡番相接,深林茂竹,行數日,不見日色,路徑錯雜。傀儡常伏於此,截取人頭以去。此書為康熙二十四年諸羅令季麒光所著,閱今二百四十餘載,已為富庶之區。即阿猴以南之番地,亦悉成都成聚,適彼樂郊矣。光緒紀元,開山議起,設下淡水縣丞於此。

  今為郡。

  ·北港

  北港在嘉義西北,後隸雲林。濱海而居。宋代互市則至於此。讀史方輿紀略曰:澎湖為漳、泉門戶,而北港則澎湖唇嚙,失北港則唇亡齒寒,不特澎湖可慮,則漳泉亦可憂。北港在澎湖東南,亦謂之臺灣。臺灣縣志曰:荷蘭入北港,築城以居,因稱臺灣。是宋明之時,華人且以北港為臺灣也。北港一名魍港。福建通志曰:萬曆元年冬,廣東海寇林鳳犯福建,總兵胡守仁擊走之。時寇盜略盡,惟鳳遁錢澳求撫,廣督雲翼不許,遂自澎湖奔東番魍港,為守仁所敗,追至淡水洋,沉其舟。鳳復入潮州。余考顏思齊入臺,亦自北港,故葬於三界埔。是北港之史跡既久且大,而臺人不知也。臺人所知者,唯朝天宮之天上聖母爾。

  ·林圯埔

  林圯埔在沙連堡,參軍林圯屯田之地。圯事在臺灣通史,沒葬於此。林之子孫建廟以祀。光緒十二年建縣,名曰雲林,以旌其功。

  ·黃蘗寺

  黃蘗寺在鎮北門外。康熙二十七年,左營守備孟大志建。花木蕭疏,境絕清邃,郡人以及勝地。乾隆間,有僧謀復明,事洩被戮。僧有神力,往來官紳間,而與知府蔣元樞尤善。藏金三百萬,將為起事用。及敗,悉遺元樞,且勸之去,亦奇人也。今廢。

  ·竹溪寺

  竹溪寺在南門外,康熙三十年建。清溪一曲,修竹萬竿,可避塵囂。春秋佳日都人士修禊於此。壁上題詩殆滿,惜為俗僧抹去。寺門曰小西天。遊其間者幾有出世之想。

  ·萬壽寺

  萬壽寺在小東門外。康熙五十年,建萬壽亭,為朝賀之地。六十年復五月,朱一貴起兵,入府治,全臺俱應,即位於此,稱中興王,建元永和。雍正元年重建。後置僧舍,供洒掃。乾隆三十年,新建萬壽宮於城內,而寺遂廢。

  ·馬公廟

  馬公廟在東安坊,永曆時,延平郡王經建,祀天駟之神,或曰伏波將軍,以伏波有平南之勳,故祀之。

  ·文廟

  文廟在寧南坊,永曆二十年,延平郡王經建。遂舉釋萊之禮。又設學校,興教育,聘中土之儒以教子弟,以是文運日啟。歸清後,擴而大之,旁建明倫堂,遂為全臺首學。今存。

  ·制火潭

  制火潭在集集天后宮後。故老謂集集之人昔於此潭斷水捕魚,街上忽火,凡數次,眾以為異,乃相禁止,名曰制火潭,亦一奇也。

  ·霧峰

  阿罩霧固土番之地,乾隆間漢人始漸移處。今其存者,林氏為最。林之始主曰石,平和人,居大里杙,墾田致富。林爽文亦平和人,設天地會,謀起事。石諫之,不聽。慮被禍,議內渡。遣長子遜先歸平和,為移家計。未幾遜死,而爽文起事。及敗,以石為同宗,籍其家,諸子離散。遜妻黃氏挈二子甲寅、丙寅居阿罩霧,備嘗困苦。幸有薄田,力耕自食。甲寅生奠邦、奠國,家漸裕。奠邦生二子。長文察,官至福建陸路提督。次文明,以功至副將。林氏始振。同治三年,林日成以眾三萬攻阿罩霧,文察兄弟方轉戰閩浙,莊中丁壯僅存七十有六人,奠國率長子文鳳力拒之,眾皆效命,願同生死。陷圍三日,莊幾破。嗣得羅冠英及林氏族人來援,內外合戰,圍始解。然是時彰化已破,全臺俱亂。潮春、日成之眾數十萬,而阿罩霧以一孤村獨立於紅旗之內,戰守三年,堅強不屈,可謂勇矣。文察之子朝棟以世襲至道員,辦理中路營務處。光緒十四年,巡撫劉銘傳至其家,改名霧峰。

  ·鐵砧山

  鐵砧山在大甲溪北。永曆二十四年,斗尾龍岸番亂,延平郡王經自將討之,毀其社,遂登鐵砧山,留百人屯田,以制蓬山諸番。山下有井,曰國姓井。淡水廳志謂鄭氏屯兵大甲,水多瘴毒,乃拔劍斫地得泉,味清洌。井旁有碑,為光緒乙酉余望、林鏘等所立,誤為成功駐兵之事。且言清明前有群鷹自鳳山來,聚哭不至疲憊不止;或云兵魂固結所成。山麓田螺斷尾能活,謂當時螺殼棄置者均著靈異。同治二年,林日成攻大甲不勝,登鐵砧山,禱於延平郡王祠,弗吉而還。

  苗栗陳滄玉有鐵砧山吊古云:『憑弔空山感百端。延平創業最艱難。孤軍地拓田橫島,上將身登韓信壇。井水一泓冰雪冷,劍光萬丈斗牛寒。鐵砧舊跡堪千古,想見英雄立馬看』。其弟聯玉同作云:『地下英雄骨已寒,尚留遺蹟隱雲端。卅年孤島延明祚,一代頭銜署漢官。左衽肯為降虜計,焚衣合作棄襦看。荒山俎豆今安在,井涸碑橫夕照殘』。滄玉名瑚,號枕山,聯玉名貫,號豁軒,均能詩。

  ·翁仔社

  翁仔社在大甲溪畔,一寒村爾,無足輕重。同治元年戴潮春之役,東勢角人羅冠英屯軍於此,訓卒繕兵,漸忠厲義,左援大甲而右救阿罩霧,內以固淡水之藩籬,外以進規彰化而蹈其隙,使林日成不能縱橫逞志,則翁仔社之扼其險也。冠英所部數百人,皆驍勇善戰。其後邱逢甲亦翁仔社人,以詩名。

  ·葫蘆墩

  葫蘆墩在大甲溪南,則隋書流求傳之波羅檀,事載臺灣通史。當是時,大甲大安匯合一流:濁水以北,猶巨海也。波羅檀為海濱高原,王都於是,而陳稜破之,以揚漢族之威稜;惜棄而不取,仍入於夷,然已為臺灣最古史跡。近人或稱富春鄉(見邱仙根詩集),譯其音也。

  ·大里杙

  大里杙在藍興堡。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以光復起兵,陷彰化,略淡水,圍諸羅,政府治,遵故明,建元順天,轉戰三年,清軍莫能勝,至調四省之兵,命福康安、海蘭察率侍衛巴圖魯僅得平之。而爽文猶退據大里杙,築壘固守,鏖戰數次始得破,則大里杙之險可知矣。高宗御製熱河文廟告成碑,謂斗六之門為賊鎖鑰,大里之杙更其巢落,臺人讀之,多笑其誤。

  ·平臺莊

  平臺莊即丁臺莊,在藍興堡。福康安進攻大里杙之時駐節於此,及平,改名平臺。

  ·草鞋墩

  草鞋墩在烏溪之南。林爽文既敗,欲解其兵,眾脫草鞋於此,積之似墩,因稱草鞋墩。

  ·土城莊

  土城莊在草鞋墩近附。林爽文既敗,走內山,海蘭察逐之,築壘駐軍,因稱土城。

  ·小半天

  小半天在集集山中,前臨大溪,高不可仰。林爽文既竄內山,據險於此,清軍莫能進。福康安檄各處土番搜之,而海蘭察亦率侍衛巴圖魯至集集,絕其糧道。爽文知不能免,乃至老衢崎,於所善高振家,曰:『吾使若富貴』。振縛之以獻。而平定臺灣述略謂爽文潛出覓食,遂擒之,則海蘭察自敘其功,非實也。

  ·國姓埔

  國姓埔在淡水東北,地處海濱,風光甚美。相傳延平郡王既克臺灣,而荷人仍據北鄙,發師逐之,由此上陸。近海有蛤,亦云當時所遺者。按史永曆十八年,福建總督李率泰約合荷蘭攻臺灣。十九年,荷人據雞籠。報至,延平郡王經命勇衛黃安督水陸諸軍逐之。是臺北者固鄭氏威稜所至之地。長刀大斧,以拓版圖,至今猶受其賜,我子孫可不念哉!

  ·劍潭

  劍潭在臺北城外,水清而秀。相傳荷人插劍於潭邊之大樹,故名。或曰:延平郡王投劍於此,風雨晦明,尚騰奇氣,故有「劍潭夜光」之景。二說均屬荒談。荷人插劍,得之傳聞,延平亦未至臺北,故知其出於附會也。唯潭邊有山曰圓山,石老林深,境絕清閟,春朝月夜,策杖遨遊,誠足以蕩滌塵襟而拓開詩界也。

  ·斗六門

  斗六門,番地也。大里杙,亦番地也。我族居之,仍譯其名,非果有門、有杙也。而高宗御製熱河文廟告成碑則曰斗六之門為賊鎖鑰,大里之杙更其巢落,臺人讀之,多笑其誤。

  ·柴城

  林爽文之役,鳳山莊大田起應。及敗,竄琅■〈王喬〉。福康安督諸軍攻之,駐節此地,伐木為壘,故稱柴城,而後人誤為車城。址在恆春興文里。

  ·花蓮港

  花蓮港原名回瀾港,以潮水至此而回也。

  ·璞石閣

  璞石閣,番語也;一作樸實閣。

  ·羅東

  羅東在宜蘭之南。噶瑪蘭志略謂番語呼猴曰「老黨」,此地有石如猴形,故名;譯為羅東。

  ·阿公店

  阿公店原名王公店。昔有王翁賣物於此。阿王音近。

  ·回馬社

  沙轆在大肚山之麓。康熙六十一年,巡臺御史黃叔璥北巡至此而回,擬改名回馬社,見番俗六考。

  ·雞籠嶼

  侯官楊雲滄孝廉新修淡水廳志,其言多謬,同安林卓人已彈之矣。余摘其誤,莫如地理。雞籠嶼為澎湖群島之一,鄭氏守之,清軍攻之,見於靖海奏疏,而雲滄以為淡水之雞籠。夫靖海未得澎湖,何以別攻臺北?且澎湖一破,克塽遽降,又何必再攻臺北?此固必無之事也。鳳山令譚垣巡社詩有上下淡水二首,此為下淡水溪畔之番社,而雲滄獨取上淡水一詩列入文徵,是誤為臺北之淡水矣。譚垣為鳳山令,非淡水同知,何以巡社及此?此又事之所必無者也。夫作史不明地理則不能論其險夷;讀史不辨地理則不能知其興替。雲滄聰明人,雅負時望,乃於此事漠不關心,宜乎卓人攻其隙漏,多至數十條也。

  ·羅漢門

  羅漢門在安平縣東五十里,地險要,有內門外門兩山。外門一作雁門。臺灣縣志有「雁門煙雨」之景。昔明太僕寺卿沈斯庵先生曾隱於此。

  ·日月潭

  漳浦藍鹿洲東征集有紀水沙連一篇,則水裏社之日月潭也。其文曰:水沙連嶼在深潭之中,小山如贅疣,浮游水面。其水四周大山。山外溪流包絡,自山口匯入為潭。潭廣八、九里,環可二、三十里。中間突起一嶼。山青水綠,四顧蒼茫,竹樹參差,雲飛鳥語,古稱蓬瀛,不是過也。番繞嶼為屋以居,極稠密,獨虛其中為山頭,然頂寬平,甚可愛。詢以故,謂相傳山頂為屋,則社有火災。嶼無口岸,多蔓草。番取竹木結為桴,架水上,藉草承土以耕,遂種禾稻,謂之浮田。水深魚肥且繁多,番不用罾罟,駕蟒甲,挾弓矢射之,須臾盈筐。發家藏美酒,夫妻子女大嚼高歌,不知帝力於我何有矣。蟒甲,番舟名,刳獨木為之,雙槳以濟,大者可容十餘人,小者三五人。環嶼皆水,無陸路,出入胥用蟒甲。外人欲詣其社,必舉草火,以煙起為號,則番划蟒甲迎;不然,不能至也。嗟乎!萬山之內有如此水,大水之中有此勝地,浮田自食,蟒甲往來,仇池公安足道哉!武陵人誤入桃源,余曩者當疑其誕,以水沙連觀之,信彭澤之非欺我也。但番人服教未深,必時挾軍士以來遊,於情弗暢,且恐山靈笑我。所望當局諸君子,修德化以淪浹其肌膚,使後人皆得宴遊焉,則不獨余之幸也已。按日月潭之勝,冠絕海外,不獨臺灣乏此佳地,即九州之大亦少此仙寰也。潭在萬山中,海拔四千餘尺,水分丹碧二色,故曰日月潭。潭中一山如珠,故曰珠嶼。唯浮田一事,鄧菽原遊記謂但見庋木水中,傍嶼結寮為倉,以方箱貯稻而已。其實番亦不解菑畬,視膏腴如磽確,又安用此浮田為哉。

  ·火燄山

  火燄山在臺中之東,貓羅、貓霧兩山為之左右,危峰突兀,秀插雲霄,狀若火燄。樹林密茂,上多松柏,下為烏溪之流。山半有蝙蝠洞,多而且大。山上有池周數丈,雖大旱不涸。相傳池中有文龜,風雨將至,則見於水面。曙色初開,霞光燦爛,府志所謂「燄峰朝霞」,為彰化舊八景之一;而諸羅志所謂九十九峰者,則指此也。

  ·鸚哥石

  鸚哥石在淡水海山堡,今為鐵路往來孔道。石大數丈,屹立山頭,自下視之,酷肖鸚哥。相傳此石能吐毒霧,大可蔽天。鄭氏興軍至此,迷失道,開砲擊之,遂斷其首。又曰:此石有異,人不敢觸,觸之則疫,六畜多斃,至今相戒無敢近者。對面有山曰飛鳶山,當三角湧之衝,往時亦能作怪,鄭氏擊之,斷痕宛然。烏乎!此真齊東之語也。淡水固荒昧之域。南嵌以上,山谷奧鬱,窮年陰霧,罕晴霽,鄭氏以流罪人。康熙五十四年,始設戍兵;及期還者,歲不能得十之三,則其瘴癘之烈可知矣。嘉、道以來,移民漸至,田疇日闢,雞犬相聞。由彰化而淡水,由淡水而宜蘭,由宜蘭而後山,人煙愈盛,地氣愈和,固非一朝一夕之故。然非鄭氏開創之力,曷克有此?是其除災禦害,以奠民居,謂之神話也可,謂之口碑亦無不可。

  ·甲子蘭

  蛤仔難則今宜蘭,番語也。吳沙入墾時,龍溪蕭竹至其地,沙客之。竹精堪輿,好吟詠,嫌其不雅,為改甲子蘭。又為相度形勢,繪圖立說,凡可以建城置堡者,皆遞指之;後如其言。嘉慶十五年,詔入版圖,設噶瑪蘭廳。光緒元年改縣,曰宜蘭。顧作志者多知吳沙開創之功,而忘蕭竹贊襄之力,故特表之,載於通史。

  ·繡孤鸞

  彰化縣志叢譚謂繡孤鸞山麓多菊花,能結實。海中一浮嶼,皆仙居。每歲冬初,遣一童子駕獨木舟,到繡孤鸞採之。有老番從童子至其處,無城市,有人家,異獸、珍禽、琪花、瑤樹,滿目繽紛,歸則壽數百歲,猶依稀能懷其概。或童子不來,欲往尋之,則迷路,不得其所。唯隨童子往返,瞬息即到。相傳以為仙山。按繡孤鸞為臺東大山,野番所處。鸞或作巒。或作秀姑巒,譯名也。所謂浮嶼者,似為龜山。唯菊花之事,余亦聞之。謂重陽後,秀姑巒溪流出菊花甚多,是必山中之菊為水所漂。若夫仙人所釆,則異聞也。

  ·紅頭嶼

  紅頭嶼在恆春海中。光緒三年,始入版圖。按夏獻綸臺灣輿圖,謂嶼在恆春縣東八十里,孤懸荒島,番族穴居,不諳耕稼,以蒔雜糧捕魚牧養為生。樹多椰實。有雞、羊豕,無他畜。形狀無異臺番,性最馴良,牧羊於山,剪耳為誌,無爭奪詐虞之習。民人貿易至其地者攜火槍,知其能傷人也,輒望望然去之。語音有與大西洋相似者,實莫測其所由。地勢周圍六十餘里,山有高至五、六十丈者。社居凡七,散列四隅,男女大小不及千。光緒三年,前恆春縣周有基率船政藝生遊學詩、汪喬年履其地,歸述其所見如此。

  又有火燒嶼者,橫直二十餘里,與紅頭嶼並峙,水程距卑南六十里,有居民五百餘。商船避風,間有至其地者。

  ·鳳山

  鳳山以山名,其狀如鳳。前時某縣令有女,美而才,擇婿甚苛。曾出一聯徵對,謂合選者將嫁之。其聯云:「有鳳山,無鳳宿,鳳兮鳳兮,何德之衰」。故老相傳,至今尚無對者;蓋下二句為成語,故難工也。

  ·龜山

  龜山在鳳山舊治,則鄭氏之萬年縣。聞陳後甫參軍曾建燈竿於上,以照海舶出入,蓋以是時商船多至桃仔園港貿易。及舊治廢,乃移旗後。

  ·阿罩霧

  阿罩霧固土番之地。負山環溪,夙稱險要。林氏居之,傳三世,而剛愍以武功顯,克敵授命,勳在旂常。法人之役,剛愍之子朝棟,奉檄募勇,馳赴前敵,頗為劉省三中丞所倚重。及平,遂辦中路撫墾。某年,省三巡中,曾宿於此,嫌其不雅,改為霧峰。

  ·鰲峰

  鰲峰則牛罵頭,或作寓鰲頭,番語也。清初仁和郁永河曾至其地,稗海紀遊載之。自是以來,我族移處,遂成都聚,而蔡氏實為望族。敏川先生與弟敏南素友愛,老而彌篤。晚年同居一樓,曰伯仲居,又曰川南別墅,命名甚善。唐棣荊花,誠足媲美。南丈之子惠如,負幹才,有遠志,與余交莫逆,故余數至其家。今二丈雖沒,而典型尚在,思之撫然!山麓有泉,甘而洌,聞為土番所鑿,莊人皆就飲焉。或曰:荷蘭之時,曾設牛頭司於此,故稱牛馬頭云。

  ·定軍亭

  雍正九年,大甲西社番亂,提督王郡討之。既平,巡道倪象樞建定軍亭於八卦山。

  山在彰化治東,俯瞰城內如指掌,故山失則城亦失。乾隆六十年,陳周全之役,毀於火。嘉慶十六年,邑令楊桂森建城,築壘山上,曰定寨,高可觀海,故縣志有「定寨望洋」之景。今圮。

  ·超峰寺

  超峰寺在大岡山之上。雍正間,有僧紹光結茅於此,境絕清閟。乾隆二十八年,知府蔣元樞乃建為寺。每年春間,進香者多,嘗一日至數千人。先是元樞度建之時,慮木石難致。鳩工治材,積於山麓。乃揚言曰:本府夢大士來告,以某日某時,當化百千萬身,以建此寺。至日,觀者數千人,元樞亦至。又言曰:本府當率眾登山,以觀靈異;然不可徒手往,木石俱在,眾可量力為之。踴躍而前,一時俱舉,元樞亦手兩瓦為導。既上,命工建之,閱日而成。復言曰:此則大士化身之力也。故名。超峰寺前左有兩泉,水自石隙出,深不及尺,雖數千人飲之不竭。泉中有白蟹,小如錢,進香者向佛乞筶,始可得,攜歸畜之,謂可介福。

  ·蓮座寺

  大嵙嵌固生番之地。開闢以後,住民日多。而山水清秀,逈絕塵寰。溪之西南,岡陵起伏,中拓平原,狀如蓮花。有寺曰蓮座,樹木陰翳,避暑尤宜。劉省三中丞曾至其處,手書一聯曰:「一品名山,萬年福地」。

  ·西雲巖

  西雲岩在淡水觀音山麓,一作栖雲寺;見林鶴山琴餘草。復建凌雲寺於山上,乃稱凌雲為內巖,栖雲為外岩。岩則寺也。石古林深,境絕幽邃,余曾遊之,有詩載集中。

  ·反經石

  淡水廳志謂觀音山麓有反經石,以羅盤置其上,則子午易位。余遊草山,途次路右,有石大三尺餘,亦能反經;蓋中多磁石也。

  ·陳總制墓

  東都總制陳永華墓,在嘉義赤山堡大潭山,題曰:「贈資治大夫正治上卿都察院左都御史總制諮議參軍監軍御史謚文正陳公之墓」,聞為寧靖王所書,而久不修理,終恐摧折,傷哉!

  ·盧司馬墓

  盧牧洲司馬墓在澎湖太武山下。牧洲自題其石曰:「有明自許先生之墓」。

  ·李孝廉墓

  李正青孝廉茂春墓在臺南新昌里。

  ·石虎墓

  閒散石虎墓在臺南法華寺畔,余有記載集中。

  ·林參軍墓

  林參軍圯墓在林圯埔。

  ·鄧國公墓

  鄧國公墓在彰化八卦山。

  ·蔣國公墓

  蔣國公墓亦在八卦山。二公姓名事跡均無考。大約明季勳臣,避地臺灣,沒而葬此。

  ·林剛愍墓

  林剛愍公文察殉於漳州,後求其屍不得,乃以香木彫像,具衣冠,納之棺中,歸葬於霧峰左近之萬斗六山。

  ·林氏祖墳

  新竹林問漁茂才謂其始祖葬於觀音山麓,旁有一石,刻「明鳳山卜擇」五字。鳳山為當時擇地之人。蓋其始祖三光以永曆間來臺,居於承天府治,數遷乃至竹塹。是此墳可為臺北最古之墓。

  ·打鼓山

  打鼓山在鳳山縣西,今為高雄。臺灣外紀謂明都督俞大猷討海寇林道乾,道乾戰敗,艤舟打鼓山下,恐復來攻,掠山下土番殺之,取其血和灰以固舟,乃航於海。餘番走阿猴林社。相傳道乾有妹埋金山上,有奇花異果。入山樵採者摘而啖之,甘美殊甚。若懷之以歸,則迷失道。雖識某處,再往則失之。按打鼓之名已久。或以為本屬番社而譯其音;或以山下有穴,風浪激之,其聲如鼓。而俗人不察,誤作打狗,亦妄矣!

  ·鹿耳門

  「鹿耳春潮」,為臺灣八景之一。然至四月二十六日以後,波濤淜湃天垂海立,有萬馬奔騰之勢,亦宇內奇觀也。初,荷人既據臺灣,聞延平將東渡,沈舟門內,杜港道。及延平至,潮水驟漲丈餘,大小戰艦縱橫畢入。引兵登陸,克赤嵌城,荷人乃降。蔡牽之亂,據北汕,亦自沈舟,以拒官軍。自是港道漸淤,巨船不通,多泊四草湖。鹿耳門之北為國姓港,南為七鯤身,而海吼為天下奇。自夏徂秋,驚濤坌湧,厥聲回薄,遠近相聞。張鷺洲侍郎狀而賦之。好奇之士就而觀之。錢唐八月之潮尚不足儗其偉大也。

  ·七鯤身

  七鯤身在府治西南。舊志謂一鯤身與安平鎮接壤。自七鯤身至此,山勢相聯,不疏不密,雖在海中,泉甘他處。距里許為二鯤身,為三鯤身,為四鯤身,為五鯤身,為六鯤身,為七鯤身;風濤鼓盪,不崩不蝕,多荊棘,望之蒼翠。外為大海,內為大港,採捕之人多居之。朱一貴之役,與清軍戰於四鯤身,復戰二鯤身。翁飛虎駕牛車,列盾為陣,驅車擁盾,冒砲火衝突而至,清軍幾敗,則其地也。今詩家稱臺灣為鯤溟,而舊志亦有「沙鯤漁火」之景。

  ·將軍澳

  將軍澳在八罩嶼旁,為隨陳稜駐師之地。澳中有廟曰將軍廟。臺灣舊志曰:神之姓名事蹟無考,豈隋開皇中虎賁陳稜略地至此,因祀之歟?

  ·菩薩寮

  同安盧牧洲司馬以永曆十八年扁舟渡臺,至澎湖病革,因寓太武山下,結寮以居,著作甚富。牧洲撫浙時,多善政,人稱菩薩。周芸皋觀察澎湖勘災詩曰:『有懷欲抵將軍澳,何處重尋菩薩寮』,則詠之也。牧洲名若勝,事載通史。

  ·前何莊

  鄭氏之時,寓兵於農,以行屯田之制,余撰通史,曾表其地。而人民所墾者亦有數處。鳳山□□里有前何、後何兩莊,聞為何斌所啟,子孫蕃衍,遂分前後。按斌與顏思齊入臺,後為荷蘭通事,乃說延平東征,光復舊物。是斌固有功於鄭氏也。然則名從主人,當書之為前何、後何云。

  ·甘泉井

  甘泉井在沙連堡社寮莊。莊與林圯埔比鄰,為鄭氏部將杜、賴二人所墾。舊志未言。雲林採訪冊曰:甘泉井在社寮莊頂埔,前福康安駐營之旁,泉洌而甘,大旱不涸。鎮總兵吳光亮行軍過此,飲而甘之,鳩工修築,環以石欄,因名甘泉。

  ·紅毛港

  紅毛港在新竹西南,前為互市之口。當西班牙人據此時,曾艤舟於此,故名。又有紅毛田在竹□堡。

  ·王田莊

  王田在彰化縣轄,為今大肚驛。前荷蘭之時,制王田,募民耕之而徵其租。鄭氏改為官田,佃曰官佃。其時土地皆國有也。

  ·北投

  北投以溫泉名。自臺北乘車而往,瞬息可至。歌管樓臺,天開不夜,酒痕花氣,地號長春;誠慾界之仙都,而炎荒之樂土。然二百數十年前,猶是狉榛之地。先是康熙三十六年,仁和郁永河以採磺來臺,居此數月,著稗海紀遊,其言北投甚詳,為錄一節,以見當時景象。

  紀遊曰:問番人硫土所產,指茅廬後山麓間。明日坐蟒甲中,命二番兒操楫,緣溪入。溪盡為內北投社。呼社人為導。轉東行半里,入茅棘中。勁茅高丈餘,兩手排之,側體而入。炎日薄茅上,暴氣蒸鬱,覺悶甚。草下一徑逶迤,僅容蛇伏。從者五步之內,已各不相見。慮或相失,各聽呼聲為近遠。約行二三里,渡雨小溪,皆履而涉。復入深林中。林木蓊翳,大小不可辨名。老藤纏結其上,若虯龍環繞。風過葉落,有大如掌者。樹上禽聲萬變,耳所創聞,目不得睹其狀。涼風襲肌,幾忘炎暑。復越峻坂五六,值大溪。溪廣四五丈,水潺潺巉石間,與石皆作藍靛色。導人謂此水源出硫穴下,是沸泉也。余以一指試之,猶熱甚。扶杖躡巉石渡。更進二三里,林林忽斷,始見前山。又陟一小嶺,覺履底漸熱。視草色萎黃,無生意。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間。導人指曰:是硫穴也。風至,硫氣甚惡。更進半里,草木不生,地熱如炙。左右兩山多巨石,為硫氣所觸,剝蝕如粉。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余攬衣即穴旁視之,聞怒雷震盪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地復岌岌欲動,令人心悸。蓋周廣百畝間,實一大沸鑊,余身乃行鑊蓋上,所賴以不陷者,氣鼓之爾。右旁巨石間,一穴獨大。思巨石無陷理,乃即石上俯瞰之。穴中毒燄撲人,目不能視,觸腦欲裂。急退百步乃止。左傍一溪,聲如倒峽,即沸泉所出源也。還就深林小憩,循舊路還。衣染硫氣,累日不散。

  ·鹿港

  鹿港在彰治之西二十里。曩為土番射獵之地,曰鹿子埔,後為商埠,改名鹿港。地運之變何其奇耶?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役,陽湖趙甌北觀察佐總督李侍堯之幕。及平,議移彰化縣城。其言曰:臺灣既平,有當酌改舊制者。彰化縣城宜移於鹿港,而以臺灣道及副將駐之。康熙中初取臺灣,時僅臺灣、鳳山、諸羅三縣地,鳳在南,諸在北,臺灣居其中,又有鹿耳門海口通舟楫,故其地設府治。其後北境日擴,閩人爭往耕,於是諸羅之北增彰化縣,彰化之北又增北路淡水同知,則府治已偏於南。且舊時海口僅一鹿耳門,由泉之廈門往,海道八、九百里。今彰化之鹿港既通往來,其地轉居南北之中,由泉州之蚶江往,海道僅四百里,風順半日可達;此鹿港所以為臺地最要門戶,較鹿耳門更緩急可恃也。幸林爽文等皆山賊,但知攻城,不知扼海口,故我師得揚帆至。然海口舟大不能附岸,須鹿港出小船二十里來渡兵。倘賊稍有智計,先攻鹿港,鹿港無城可守,其勢必拔,拔則據海口、禁小船,我師海舟雖至亦不得薄而登。所恃以入臺者祗鹿耳門耳。兵既由鹿耳入府治,又須自南而北,轉多紆折,必不能如彼處之路捷而功速也。彰城距鹿港二十里,不傍山、不通水,本非設縣之地。若移鹿港,鎮以文武大員,無事則指揮南北聲息皆便,有事則守海口以通內地應援,與鹿耳門為關鍵,使臺北常有兩路可入,則永無阻遏之患。時上方有旨修築臺郡各城,余屬李公以此奏。李公以築城事別有司者,遂不果。然此議終不可廢,後之留意海疆者或奏而行之,實千百長計也。

  ·火山

  火山在嘉義東南。自後壁寮而往,可二十里。乙巳春,余至羅山,偕許紫鏡、余蓮舫、曾遠堂諸子遊之。抵店仔口莊,日已暮,乃借燈行,至碧雲寺,夜將午矣。寺僧蒸飯餉,飽食而睡。黎明則起,白雲猶未出也。寺在山腹,康熙四十年釋參徹所建,祀世尊,內奉延平郡王。又一寺曰大仙巖,在枕頭山之麓。或曰玉案山,語其形也。

  火山之奇甲臺灣。其奇則在火穴。余乃往視。有聲如雷,隱隱自地中起。火從石罅出,高六、七尺,小者一尺。聞風雨時焰尤烈。源泉滾滾,自下而流,熱不可掬。故謂之水火同源。昔藍鹿洲紀之,以為海外奇聞,何所不有。吾以耳目之所及為憑,其不及者多矣。山生火,跡近荒唐;火出自水中,尤荒唐之甚者!雖然,固有之。

  臺灣火山有二。一在半線以北,貓羅、貓霧二山之東,晝常有煙,夜有光。一在諸羅邑治以南,左臂玉案山之後,小山屹然,火出水中,無煙而有焰,晝夜皆然。信宇宙之奇觀也。鹿洲之言,似尚未知火山之理。臺灣多火山脈,故常震。幸有此穴以洩其氣;不然,鼓盪之力,陸且沈矣。枕頭山之北,有關嶺溫泉,可療病。越山而行,約八里。既至,脫衣入浴,俗塵一洗,萬念皆空。

  ·艋舺

  艋舺在淡水河畔。前時往來之人,多駕獨木舟以濟,番語謂之蟒甲,或作艋舺。乾隆五十七年,奏開八里坌港,泉、廈之船來此貿易,溯河而上,多至此處,艋舺商務遂冠北臺。嘉慶十三年,駐遊擊。十四年,駐縣丞。文武既設,教化日興。道光二十三年乃建文甲書院,文甲即艋舺也。然自建省以後,商務漸移稻江,而艋舺遂日替矣。

  ·將軍莊

  將軍莊在嘉義漚洪堡,為靖海將軍施琅所墾。琅入臺後,多奪文武官田,以殖其利,歲可入榖數萬石。然其子孫不敢來收。來則死。故臺語曰:施興鄭窮,鄭興施絕種。余初頗疑其說,以為怨毒之言。光緒間,襲侯某以各處大租委人攬辦,多被隱沒,遂至臺南,主於枋橋吳氏,召各管事徵新討舊,意可滿載而歸,乃不一、二月,而某竟病死。自是無敢復來。烏乎!報應之說,豈不然哉!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宜其自怖而死也。

  ·十八義民之墓

  雍正十年春,大甲西社番林武力作亂,總兵呂瑞麟討之,累戰弗克,番益猖獗,恣焚掠,縣治戒嚴。淡水同知張宏章巡莊,過阿東社,番猝攻之,槍箭齊發,鄉勇多竄。時有粵人耕田者,見而大呼,持鋤趣救,奮勇以戰,番始卻,宏章獲免,而粵人死者十有八人:曰黃仕遠、曰黃展期、曰陳世英、曰陳世亮、曰湯邦連、曰湯仕麟、曰李伯壽、曰李任淑、曰賴德旺、曰劉志瑞、曰吳伴雲、曰謝仕德、曰江連德、曰廖時尚、曰盧俊德、曰張啟寧、曰周潮德、曰林東伯,事後鄉人葬之彰化城西,題曰「十八義民之墓」,奉旨建祠,賜祭,發帑各卹其家。今祠已圮,墓亦廢,其何以慰英靈於地下耶?

  ·岡山

  「岡山樹色」為鳳山八景之一。山距治北三十五里。舊志謂大岡山之頂,蠣房甚多。滄海桑田,亦不知其何時物也。山上有湖,雨則水滿。山陰有古石洞,莫測所底。以瓦擲之,窅然無聲。相傳其下通海。按臺灣諸山之有蠣房者頗多,大遯、大肚兩山皆有此物,固知東海揚塵,其來已久。

  ·臺南古蹟志目次·

  大井………………………………………………………………………………(二三七)

  赤嵌城……………………………………………………………………………(二三八)

  赤嵌樓……………………………………………………………………………(二三九)

  荷蘭井……………………………………………………………………………(二三九)

  天池井……………………………………………………………………………(二四○)

  林投井……………………………………………………………………………(二四○)

  烏鬼埕……………………………………………………………………………(二四○)

  小南天……………………………………………………………………………(二四○)

  鄭氏故宮…………………………………………………………………………(二四一)

  承天舊署…………………………………………………………………………(二四一)

  桔柣門……………………………………………………………………………(二四一)

  國姓港……………………………………………………………………………(二四二)

  一元子園亭………………………………………………………………………(二四二)

  馬兵營……………………………………………………………………………(二四二)

  北園………………………………………………………………………………(二四三)

  陳蔡二姬墓………………………………………………………………………(二四三)

  兩公子墓…………………………………………………………………………(二四三)

  監國墓……………………………………………………………………………(二四四)

  五妃墓……………………………………………………………………………(二四四)

  檨林………………………………………………………………………………(二四四)

  禾寮港……………………………………………………………………………(二四五)

  開山宮……………………………………………………………………………(二四五)

  東寧總制府………………………………………………………………………(二四五)

  鄭氏家廟…………………………………………………………………………(二四六)

  四合亭……………………………………………………………………………(二四六)

  夢蝶園……………………………………………………………………………(二四六)

  陳氏園……………………………………………………………………………(二四七)

  閒散石虎之墓……………………………………………………………………(二四七)

  彌陀寺……………………………………………………………………………(二四七)

  秀峰塔……………………………………………………………………………(二四八)

  斐亨………………………………………………………………………………(二四八)

  澄臺………………………………………………………………………………(二四八)

  宜亭………………………………………………………………………………(二四九)

  禔室………………………………………………………………………………(二四九)

  半月樓……………………………………………………………………………(二四九)

  浮瓠草堂…………………………………………………………………………(二五○)

  奎樓………………………………………………………………………………(二五○)

  南社………………………………………………………………………………(二五○)

  榕壇………………………………………………………………………………(二五○)

  萬卷堂……………………………………………………………………………(二五一)

  聚星亭……………………………………………………………………………(二五一)

  一峰亭……………………………………………………………………………(二五一)

  飛來峰……………………………………………………………………………(二五二)

  宜秋山館…………………………………………………………………………(二五二)

  ·大井

  大井在臺南州治西定坊,為臺南最古之跡。舊志稱來臺之人在此登岸,名曰大井頭。開闢以來,生聚日繁,商賈殷盛,填海為宅,市肆紛錯。又云:開鑿莫知年代。相傳明宣德間,太監王三保至臺,曾於此井取水。按稗海紀遊引明會典,謂太監王三保舟下西洋,取水赤嵌。赤嵌,番社名,為今臺南州治,故荷蘭築誠,臺人謂之赤嵌城,語其地也。而舊志乃謂臺人建屋多用赤瓦,水濱高處,閩人曰墈,誤曰嵌,故為赤嵌;此謬解也。赤嵌二字見明會典,且番社,非以赤瓦而名也。此井雖在市中,泉甘而大,足供萬人汲飲。旁為南河,舊通海,今塞。曩年改建市區,以井在路隅,欲填之。余於南報力陳不可,始保存。

  ·赤嵌城

  赤嵌城在安平鎮,明天啟四年荷人建,荷語謂之熱蘭遮,而舊志以為臺灣城。志稱荷人建城,制若崇毫,海濱水曲曰灣,又泊舟處亦謂之灣,此臺灣所由名也。如志所言,拘泥文字,以為附會之說,余已辨之。又曰:荷蘭舟遭颶風飄此,愛其地,借居於土番。不可。給之曰:願得一牛皮地足矣,多金不惜。許之。乃剪皮為縷,因築臺灣城以居。城基方二百七十六丈有六尺,高三丈有奇,為兩層,用大磚調油灰,共搗而成,雉堞釘以鐵,故甚固。城上瞭亭相望,上層縮入丈許,設門三。東畔嵌空數處,為曲洞,為幽宮,四隅箕張,置砲二十。南北規井,下入於海,上出於城,水極清洌,可於城上引汲,以防火攻。置砲十,皆重千斤者。北隅繞垣為外城,狀極雄偉,駐兵守之。倚城一樓,榱棟堅巨,有機車,可挽重而上,亦置砲數尊。內城之北,下闢水門,傴僂而入,磴道曲折,下有地室,高廣各丈餘,長數丈,紆轉旁出。近海之處又一洞,內藏鉛子。其險固也如此。荷人建公署其中,以鎮撫民番。濱城之外為巨海,水道紆回,鹿耳門拱之,輔以師船,而內與赤嵌樓相犄角,故得稱雄海上。今城久荒廢,鐵碑亦亡。落日寒濤,唯使吊古者興無限之感嘆而已。

  ·赤嵌樓

  赤嵌樓亦荷人所建,在今城中。其始固一小嶼,四旁皆海,潮求直達樓下。港道尚存,可與赤嵌城相來往。延平攻臺之時,先克此樓,而後圍城。荷人力守,久之乃降。樓高三丈六尺有奇,雕欄凌空,軒豁四達。其下為洞,曲折宏邃。右鑿穴,左濬井。前門外左復一井,以俯瞰市廛。樓外有垣,磚極固,調糖水搗灰疊之,堅埒於石,周方四十五丈有三尺。今已改為海神廟。

  ·荷蘭井

  荷蘭井在赤嵌樓東北隅,距樓可二十餘丈。磚砌精緻,水亦清甘。相傳每風雨時,常有龜蛇浮泳水面。乾隆十四年,知縣魯鼎梅移建縣署,遂在其內。

  ·天池井

  天池井在鎮北坊。地極窪,故曰天池。泉尚清。旁有古榕十數株,蔭大數畝。每當夕陽西下,昏鴉千百,啞啞亂啼,至曉始息。臺灣縣志所謂「井亭夜市者」,甘寧廟外,黃霸亭前,其景象又何如也。

  ·林投井

  林投井亦在鎮北坊,為荷人所鑿,砌以林投,故名。今廢。

  ·烏鬼埕

  烏鬼埕在東安坊,為烏鬼聚居之處。又有烏鬼渡,在鎮北坊。旁一井,亦烏鬼所鑿。烏鬼即黑奴,非洲人,晰種隸而使之,以開闢荒裔,賤若牛馬。而臺灣烏鬼之跡,僅存其名。傷已!

  ·小南天

  臺南廟宇之最古者,以小南天為第一,在蕃薯崎上,祀福德之神,為荷蘭時華人所建。相傳廟額三字,寧靖王書;今已非舊。其地固小山,下臨溪流,四顧平原,則今之臺南市肆。狉榛荒昧之域,變為往來繁華之場。自非我族之締造經營,詎能一至於是?

  ·鄭氏故宮

  延平郡王為臺烈祖,宏功偉績,震曜坤輿。而今日來遊東寧者,欲訪鄭氏故宮而不可得,詎非恨事!余曾考其遺蹟,在大北門內米市附近,所謂舊縣衙者也。按縣志稱鄭氏亡後,以其邸宅為臺灣縣署,歷任縣令皆以事去,或死於是,無敢居者,乃建新署於赤嵌樓右,而舊署遂廢。閱今二百餘年,蔓草荒煙,淒涼滿目,毫無有過而問者。亦可哀矣!

  ·承天舊署

  承天府在東安坊,鄭氏所建,其後改為臺灣府,規模之大,冠於全郡。初,鄭氏分府治為東安、西定、寧南、鎮北四坊,制鄙三十四里。清代因之。署內古榕一株,為鄭氏時物,巨幹偃蹇若虯龍,縣志所謂「郡署榕梁」者也。今署已就廢,瓦礫淒涼,不知此榕尚無恙否?

  ·桔柣門

  延平入臺後,因就赤嵌城以居,改名安平;安平即安海,志故土也。建桔柣門,以春秋鄭國有此門也。夫鄭雖小國,武、莊二君為王卿士,東遷以後,且與諸夏爭長,亦大國之風也。然門之遺址已不可考,唯見滿目寒蕪,灑一掬興亡之淚而已!

  ·國姓港

  國姓港在安平之北。延平入臺,泊舟於此。而臺灣以國姓名地者,尚有數處。山川草木,由我發揚,正朔衣冠,俾無隕落,故後人追溯其本,肇錫佳名,以傳千古,是亦崇德報功之意也。

  ·一元子園亭

  一元子園亭在西定坊,寧靖王術桂所建也。明朔既亡,王殉國難,捨其邸宅為佛寺。施琅入臺後,以其半為天后宮,而進香者猶知其為寧靖故邸也。夫王以天潢貴冑,躬逢亂世,避地東都,終至國破家亡,毅然抱大節以殞。明社雖墟,而王之英靈永留天壤矣。

  ·馬兵營

  馬兵營在寧南坊,為鄭氏駐師之地,古木寒泉,境殊岑寂。自我始祖卜居於此,迨余已七世矣。改隸後,余家被毀,乃居西城之外。故余有過故居詩云:『海上燕雲涕淚多,劫灰零亂感如何!馬兵營外離離柳,夢雨斜陽不忍過』!是處有井,泉甘而洌,亦鄭氏所鑿;今存。

  ·北園

  北園別墅在鎮北門外,為嗣王經所建,以奉董夫人者。康熙二十九年,巡道王效宗、總兵殷化行改為海會寺,碑猶存。或稱榴禪,則今開元寺。王氣銷沉,禪風鼓扇,三千大千世界中,雖五蘊皆定,法尚當捨,寧無表秀之悲耶?

  ·陳、蔡二姬墓

  藩府陳、蔡二姬之墓,在寧南門外師爺塚前,地名蛇子穴,石碣尚存。考之志乘,均無記載。其為延平之姬歟?抑經之姬歟?

  ·兩公子墓

  兩公子墓在仁和里鞍子莊,碑大三尺,上書皇明聖之、省之二鄭公子墓。其南百餘武有庵及塔,在林莽中,均荒廢。余擬修之。按聖之名明,延平第三子;省之名發,第十子:均早世無出,故留葬東都。

  ·監國墓

  監國世子鄭克■〈臧上土下〉與陳夫人合葬於武定里洲子尾,府志載之。余求其墓,渺不可得。監國與夫人附祀延平王祠。沈文肅公手書其聯曰:『夫死婦從死,君亡明乃亡』。

  ·五妃墓

  五妃墓在寧南門外桂子山,寧靖王從死嬪妾也,曰袁氏、王氏、荷姑、梅姑、秀姐。臺人士感其義,就墓就廟,歲以六月二十有五日致祭。鄭氏奉表降清,而明朔滅亡之日也。廟前有古榕一株,蔭大可數畝,踏青士女每止其中。追懷節烈,是則人倫之坊表、巾幗之綱常,誠足以頑夫廉而懦夫立也。

  ·檨林

  檨林在寧南坊,與馬兵營相接,廣可數十畝;清溪一曲,古木成陰,勇衛黃安之宅也。歸清後,改為施靖海祠,地震而圮,再築後圮,乃為廟,祀天妃,閱今二百數十年而廟亦毀。烏乎!檨林一黑子爾,而滄桑之變適逢其會,亦奇矣!

  ·禾寮港

  禾寮港即今打銀街,鄭氏之時尚有港道,今變通衢。而西城以外之佛頭港、關帝港、媽祖港、王宮港、番薯港,皆舊時運河,現已淤塞。

  ·開山宮

  開山宮在西定坊,面海,鄭氏所建,祀隋虎賁中郎將陳稜;而府志以為吳真人,且言臺多漳、泉人,以其神醫,建廟獨盛。夫吳真人醫者爾,何得當此開山之號?固知所祀之神必有大勳勞於臺灣也。府志重修於乾隆二十七年,距鄭氏不遠,而所誤若此,則後之讀史者將何所據?今且以開山為開仙,抑又誤矣。

  ·東寧總制府

  東寧總制府在西定坊,即今下太埕之陳氏宗祠。初,永曆二十八年,耿精忠據福建,請會師。延平郡王經以世子克■〈臧上土下〉為監國,命勇衛陳永華為東寧總制使,軍國大事,悉諮行焉,乃建總制府於此。歸清後,陳氏子孫改建宗祠,曰聚德堂,以奉祀總制,並塑其像,陳其冠帶。改革時,冠為兵卒所竊。唯東廂存一石佛,為觀世音,高三尺有奇,重三百斤,雕琢頗細。衣帶之上,左刻延平郡王塑五字,右則永曆十五年冬,是為延平克臺之歲。聞諸故老謂嗣王經以賜總制者,故陳氏奕世寶之。

  ·鄭氏家廟

  鄭氏家廟在寧南坊,即今五帝廟街,永曆十七年,嗣王經建,以奉祀延平郡王與其遠祖;故內有延平王像,威儀若天人。清人得臺時,靖海將軍施琅親祭延平,則此廟也。而臺人別建開山王廟,為今開山神社。

  ·四合亭

  四合亭在承天府署之左,鄭氏所建。乾隆三十年,知府蔣允焄改為鴻指園,並築三來、榕蔭、來復三堂,露香、仰山二亭,以為讌遊之地。園中有古梅一株,聞為延平郡王手植,閱今二百餘年,開花尚盛。光緒紀元,沈文肅奏建王祠,移植其中,至今寶之。

  ·夢蝶園

  夢蝶園在小南門外,龍溪孝廉李茂春建,諮議參軍陳永華記之,立碑園中。今其存者,為李後人重刻。歸清後,改建法華寺。春秋佳日,仍為觴詠之地。光緒初,巡道夏獻綸修之,手書「夢蝶遺蹤」。乙未後,日就傾圮。近數年間,南人士集資重建,中置一龕,祀李孝廉。

  ·陳氏園

  陳氏園在北門外武定里,東都總制陳永華建,俗稱花園,大約二百畝。後歸吳氏。吳氏質諸吾家。少時曾侍先府君往遊。臺館久亡,唯餘敗瓦,耕夫牧豎往來其中,早已不知故跡。然總制功德在人,至今念之,復何傷乎禾黍!

  ·閒散石虎之墓

  石虎不知何許人,以閒散號。墓在夢蝶園右。余以為明遺民也。因遭毀掘,乃移其碣於園中,面北立,為文祀之,載集中。

  ·彌陀寺

  彌陀寺在東安坊,延平郡王經建,為東都最古之寺。殿宇宏敞,花木明瑟。今假為官署。佛法凌夷,能不慨嘆!

  ·秀峰塔

  秀峰塔在文廟之東,乾隆六年,巡臺御史楊二酉建。下廣丈有九尺,高七尋有奇,壘五重,皆六出。左擁群山,右襟大海,而面與魁斗對峙,亦勝概也。二酉有記在府誌,今存。

  ·斐亭

  斐亭在道署內,康熙三十二年,巡道高拱乾建,莊年修之,煥乎其有文章矣。亭之左右多竹,風晨月夜,謖謖有聲,故有聽濤之景。光緒十四年,灌陽唐景崧以越南之役,遊說黑旗內附有功,分巡是邦,葺而修之。景崧固好詩,輒邀僚屬為文酒之讌。臺人士之能詩者皆禮致之,拈題選句,擊缽催詩。故景崧自撰楹聯云:『鐵馬金戈,萬里歸來真臘棹;錦袍紅燭,千秋高會斐然鐘』;蓋紀實也。

  ·澄臺

  澄臺在斐亭之左,高四丈餘,東挹群山,西臨巨海,故府誌有「澄臺觀海」之景,亦郡中一勝概也。臺為高拱乾建,乾隆間蔣允焄修之。光緒初,夏獻綸復修。今毀。

  ·宜亭

  宜亭在斐亭之西,乾隆二十七年,巡道覺羅四明建。旁植檳榔十數株。風晨月夕,景物淒清,與斐亭相掩映,亦足翛然塵外。今毀。

  ·禔室

  禔室在道署內,乾隆三十年,巡道蔣允焄建。允焄,貴州金竹人,歷任臺灣府、道,清時無事,政和民豐,遂多潤色。既修斐亭、澄臺,後築此室,而區之為十三勝:曰檥月樓、曰魚樂檻、曰叢桂堂、曰延薰閣、曰小仇池、曰花韻欄、曰得樹亭、曰接葉亭、曰花南小榭、曰挹爽廊、曰瑞芝巖、曰疊雲峰、曰醉翁石。今道署已廢,無一存者。

  ·半月樓

  半月池在小南門外,廣可十畝,即南湖也,左受蓬溪,以接內山之流,右出大南門,經新昌里,蜿蜓入海;知府蔣允焄濬之,為旱潦蓄洩之資。又建半月樓其上。端午之日,召妙齡妓女,衣輕綃,持畫槳,競渡於此。水花一濺,脂肉畢呈。太守顧而樂之。合城男女逐隊以觀,極一時之盛。今樓已毀,池亦漸淤。寒葦荒畦,蕭然滿目,能不慨嘆!

  ·浮瓠草堂

  浮瓠草堂在海防署內,康熙四十年同知孫元衡建。自跋之曰:五石之匏,慮為大樽,而浮江海,善用大也。浮之爾,于瓠乎何有?苟之於無何有之鄉,余心與俱也審矣。亭成用以顏之。元衡字湘南,江南桐城人,為政儒雅,工詩,著赤崁集。今廢。

  ·奎樓

  奎樓在道署之旁,雍正四年建,為諸生集議之所。上建一閣,祀魁星。今存。

  ·南社

  南社在南壇之旁,乾隆間拔貢生施世榜建,為邑人士論文之所。內立一閣,祀文昌。今廢。

  ·榕壇

  榕壇在海東書院內,為徐樹人觀察講學之所。觀察任道時,振剔士氣,月課文藝。又建齋舍,以棲息來者,給其膏火。每夜必至,晉接諸生,與談修身經世之道。一時文士興起,有海濱鄒魯之風。改隸後,為軍隊所據,藏書盡毀,而榕尚存。然棟敗榱傾,不堪過問矣。

  ·萬卷堂

  萬卷堂亦在道署內,巡道唐景崧所建,藏書頗富。左右皆植梅竹。景崧自書一聯曰:『賢者亦樂此,君子不可喧』。今毀。

  ·聚星亭

  李氏園在鯽潭之畔,有亭曰聚星,綠疇四繞,青嶂當窗。官僚省耕,多憩於此。張鷺洲侍御有詩,在志中。今廢。

  ·一峰亭

  邑人士林朝英以碩學貢成均,為世所重。家建一峰亭,其額為木根生成,字大尺餘,飛揚秀勁,有鐵畫銀鉤之勢,亦稀世之寶也。光緒十二年,為淮軍竊去,而亭亦毀矣。朝英字伯彥,善書畫,工雕刻。嘉慶間,倡修縣學文廟,自費萬金,賜「重道崇文」之坊以旌之。坊在龍王廟前,今存。

  ·飛來峰

  枋橋吳氏為府治巨室,園亭之勝甲全臺,而飛來峰尤最。壘石為山,高數丈,大二十餘丈,回環洞達,邱壑天然,絕構也。峰下有塘,水清而綠。上為作礪軒。其旁有園曰東園。樓臺花木,隨地布置,高低曲折,各佔其宜。雖居城市之中,饒有山林之趣。園為吳尚霑所建,今已式微。滄桑之感,能不慨然!

  ·宜秋山館

  宜秋山館與吾家為鄰,吳雪堂司馬之別墅也。地大可五畝,花木幽邃,饒有泉石之勝。余少時讀書其中,四時咸宜,於秋為最;宜賞月、宜聽雨、宜掬泉、宜伴竹、宜彈琴、宜對奕、宜讀書、宜詠詩,無往而不宜也。割臺之後數年,余家被毀,此館亦同摧折,余遂漂泊四方,栖栖靡定,又何往而得宜也!

  臺南為吾故里,惟桑與梓,必恭敬止。況釣遊之地,而不心焉繫之?顧自改隸沒,輒遭毀廢。今其存者,十不得一。爰志其略,以示後人。若夫壇廟、祠宇、書院、寺觀,俱載臺灣通史,茲不復贅。雅堂跋。

  ·番俗摭聞目次·

  紀年………………………………………………………………………………(二五四)

  結繩………………………………………………………………………………(二五四)

  埋石………………………………………………………………………………(二五五)

  會飲………………………………………………………………………………(二五五)

  文身………………………………………………………………………………(二五五)

  半髮………………………………………………………………………………(二五五)

  出草………………………………………………………………………………(二五六)

  鳥卜………………………………………………………………………………(二五六)

  禁咒………………………………………………………………………………(二五六)

  甲布………………………………………………………………………………(二五七)

  銅鈴………………………………………………………………………………(二五七)

  金鏃………………………………………………………………………………(二五八)

  螺錢………………………………………………………………………………(二五八)

  靈箭………………………………………………………………………………(二五八)

  蟒甲………………………………………………………………………………(二五九)

  鵝筆………………………………………………………………………………(二五九)

  口琴………………………………………………………………………………(二五九)

  鼻簫………………………………………………………………………………(二六○)

  ·紀年

  臺灣生番不知曆日,以刺桐花開為一歲,或以獲稻為一年。所謂「山中無甲子,花落自知春」者也。按埃及古文,以椰樹生葉表年歲。蓋當荒蒙之世,人文未啟,故以當前之物為記。中國自大撓作甲子,曆學始興。周代以農開基,故以榖熟為一年。說文:年從禾千,謂榖熟也。千取其多。故春秋以有禾為有年,又以禾熟有定期,而借為年歲之年。生番之以獲稻為年,亦此義也。

  ·結繩

  易曰: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結繩之字,今不可考,而生番尚有其制。生番凡與人約,結繩以記,日解其一,至期而畢。與人易物,亦用結繩,償之不爽。混茫純樸,相信以心,固不須所謂書契也。

  ·埋石

  埋石之約,所以徵信,背之不祥。按周禮有司誓之官,列國會盟,歃血為誓,瘞之土中。然則生番埋石,其亦息壤在彼之意歟?

  ·會飲

  秋成之後,闔社會飲,謂之做年。男女盛飾,相攜以出。壯者佩長刀,冠鳥羽。酒肴羅列,互相酢酬,酣而度曲,為聯袂之歌。男子居前,婦女隨後,連臂翩舞,一唱百和,其聲悠越,鳴金進止,盡歡乃散。按舞蹈之戲,西洋以為賓禮,自宮闈以至閭閻,以此相尚,而生番早有此樂,豈所謂「禮失而求諸野」歟?

  ·文身

  文身皆命之祖父,刑牲設酒,社眾多集,飲其子孫至醉,乃刺以針而墨之。亦有壯而自文者,雖極痛楚,忍而受之,不敢背先人訓也。按文身之俗,本自荊蠻,以避蛟龍之害。今南洋島夷尚有此風,而日本勇士且以此為武。

  ·半髮

  臺灣生番多散髮,唯歸化後始薙髮,遵清制也。番俗六考謂:蓬山番皆留半髮。相傳明時林道乾在澎湖,往來海上,見土番則削去半發,以為碇繩,番畏之,每先自削,以草縛其餘。按蓬山在大甲溪北。林道乾始據澎湖,後居打鼓,據是則嘗至臺中沿岸,故蓬山番亦畏其暴也。

  ·出草

  生番弋人,謂之出草。秋成之時,殺人以祭,競誇雄長,闔社若狂。然其始但以弋獸,非與漢人為仇。臺海釆風圖謂臺地未入版圖以前,番惟射獵為生,謂之出草,至今尚沿其俗。

  ·鳥卜

  卜傳自上古,洪範五行尤言其理。自是又有雞卜、骨卜諸法,所以著吉凶,示從疑也。臺灣生番出草之時,則卜鳥語,以定方向。如聞鷦鷯之聲則返,改日再卜。

  ·禁咒

  臺灣番婦能持禁咒,近山之人言之。番俗六考謂康熙三十八年,郡民謝鸞、謝鳳至羅漢門卜地,歸家俱病,醫藥罔效,始悟前曾乞火於大傑巔番婦,必為設向。適郡中有漢人娶番婦者,因求解之。隨以口吮鸞、鳳臍中,各出草一莖,尋愈。番婦自言,初學咒時,坐臥良久。如一樹在前,臥而誦向,樹立死,方為有靈。諸羅志謂作法詛咒曰「向」。先試樹立死,解而復蘇,然後用之;否則,恐能向不能解也。擅其技者多老婦。田園阡陌,數尺一杙,環以繩,山豬麋鹿弗敢入。漢人初至,摘啖果蓏,唇立腫;求其主解之,轉瞬平復。近年附郭諸社畏法不敢為,稍遠則各社皆有。或於笭箵中取石置於地,能令飛走,喝之則止。

  ·甲布

  隋書流求傳:大業二年,羽騎尉朱寬撫流求,取其甲布而還。時倭國使來朝,見之曰:此夷邪久國人所用。按流求即今臺灣。隋唐之時,或作流虯,或作留仇,譯音也。夷邪久為八重山群島之一,地近臺灣,自基隆乘輪船,七句鐘可至。唯甲布疑則土番之樹皮布,質柔而韌,能收汁。

  ·銅鈴

  名山藏載雞籠淡水夷在泉州澎湖嶼東北,名北港,又名東番。永樂中,鄭和入海諭諸番,東番獨不聽約束。和貽之家一銅鈴,使頸之,蓋狗之也。按東番之名見於明人,宋時稱臺灣為北港,余別有記。

  ·金鏃

  成周之時,肅慎氏貢楛矢,以石如鏃,此猶石器之制。番俗六考謂紅頭嶼產金無鐵,番以金為鏢鏃槍舌。昔年漢人利其金,私與貿易,因言語不通,殺番而奪之金,復邀琅■〈王喬〉番同往,紅頭嶼番盡殺之,今則無人敢至矣。按紅頭嶼已歸化,未聞產金之事,恐番亦不能冶而用之也。

  ·螺錢

  臺灣土番多用螺錢為飾。凡納婦者以此為聘。錢圓約三寸,中有孔,以潔白者為上。每圓值銀四、五分,如古貝式。按以貝為錢,起自上古。書盤庚具乃貝玉,疏謂貝者水蟲,古人取其甲以為貨,如今之用錢然。詩:錫我百朋,疏謂:兩貝為朋。說文云:古者貨貝而寶龜,周有泉,至秦廢貝行錢。是土番之用螺錢,猶古之制也。

  ·靈箭

  香祖筆記謂:諸羅縣番首有大眉者,每歲東作,諸番請出射,射所及地,稼輒大熟,稱神箭。按大眉為大肚番。臺灣舊志亦載此事。

  ·蟒甲

  蟒甲,番舟名,刳獨木為之,雙槳以濟。大者可容六、七人。或作艋舺。

  ·鵝筆

  荷蘭之時,曾教土番讀書,以羅馬字綴成番語,拔其尤者為教冊。削鵝管略尖斜,注墨於中而橫寫之,猶今之鐵筆也。

  ·口琴

  臺灣府志謂:番社未婚男女,薄暮出游,互以口琴相挑。如愛其情,即為夫婦。琴以竹為弓,長可四寸,虛其中二寸許,釘以銅片,另繫一小柄,以手為往復,而唇鼓動之,其聲悠揚。按司馬長卿以琴挑文君,千古傳為佳話;而生番尚有此俗,真所謂自由戀愛者也。

  ·鼻簫

  鼻簫亦樂也,長可二尺,亦有三尺者,截竹為之,有四孔,通小孔於竹節之首,以鼻橫吹,或直吹,為番童遊戲之具。